“24小時內解決俄烏沖突!”這是特朗普去年競選時夸下的???,雖然最終被他改口稱“只是開了一個玩笑”,但剛剛重返白宮之時,他也確實為俄烏停火做了不少努力。
白宮吵架、停止援烏,特朗普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和普京的“好關系”,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于暴露了自己的真實面目,突然毫不顧忌地開始威脅“要讓俄羅斯變成伊朗”。
那么,為何特朗普的轉變如此之快?他口中“讓俄羅斯變成伊朗”指的到底是什么?莫斯科直接發聲核威脅,是否預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即將成為現實?
當威脅與宣傳成為第一輪齊射
大國博弈的棋盤上,第一顆落下的,往往不是炸彈,而是一句話。前一秒特朗普還在電話里與普京稱兄道弟,后一秒就公開撂下狠話,他這種搖擺不定的姿態,本身就是一種武器。只是這種威脅,卻讓伊朗無辜躺槍。
“50天”,這是美國給俄羅斯劃下的停火期限,像一個滴答作響的定時器,期限一到,嚴厲措施的大棒就會揮下。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當地時間15日在社交平臺發文:超過50天,普京可以打電話問問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下場如何。
林賽·格雷厄姆
文中提到的伊朗,似乎正在表演一出精妙的“紅白臉”??偨y在臺前擺出溫和的談判姿態,而最高領袖則穩坐幕后,維持著絕不妥協的強硬底線,讓外界難以捉摸其真實意圖。至于這通電話,想必普京是說什么也不會打的。
然而,對伊朗來說,近期唯一一次和美國打交道還是因為伊以沖突。美軍為了讓伊朗束手就擒,先進的B-2隱形轟炸機從本土起飛,對伊朗三處核設施發動空襲。事后,特朗普高調宣稱“徹底摧毀”了對手的核能力。
但軍事專家的評估卻異常冷靜:美軍的打擊目標有所保留,關鍵的地下核心設施安然無恙。因此無論怎么看,這都更像一次宣泄情緒的政治表演,而非一記能夠決定勝負的致命重擊。接下來伊朗的反擊,反而更有看頭。
伊朗先用廉價的無人機群當“炮灰”,去消耗美軍基地里昂貴的“愛國者-3”攔截彈。就在美軍防空網因疲于應付而出現缺口的一剎那,一枚老舊但致命的彈道導彈呼嘯而至,精準命中了位于卡塔爾的美軍核心雷達。
那只窺探整個中東的“鷹眼”,瞬間化為一堆廢鐵,讓美軍指揮系統癱瘓了整整12小時,“上一代”的技術,擊碎了“下一代”的神話。雖然美國官方第一反應是“毫發無損”,但看到衛星照片把謊言戳破,才不情愿地改口承認“設施受損”。
很明顯,伊以雙方的停火,和美國有關系,但關系到底有多大還要畫上一個問號。但對特朗普來說,只要有一點點的功勞,那就必須得夸大其詞,但這次要讓俄羅斯變成伊朗,可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開始威脅“第三方”
既然轟炸沒有討的什么好處,那么美國讓俄羅斯看伊朗的,應該只剩下經濟制裁,果然,言語的威脅,很快就變成了經濟的絞索。美國揚言要對俄羅斯征收近乎100%的懲罰性關稅,卻尷尬地發現,彼此本來就沒多少生意可做。
這一拳,仿佛重重地打在了棉花上,于是,真正的殺招轉向了與俄羅斯做生意的第三方:誰跟他們貿易,我就制裁誰。這柄“二級制裁”的利劍,企圖斬斷俄羅斯與世界的經濟聯系,中國和印度這些和俄羅斯有經濟往來的國家,似乎都成了美國的“威脅”目標。
但絞索真的能勒死對方嗎?俄羅斯對此似乎不屑一顧,畢竟部分歐洲國家的油輪,不也還在悄悄靠岸?極限施壓的效果,從來都存在一個巨大的問號。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當美國在中東秀肌肉時,沙特、阿聯酋這些傳統盟友卻感到了寒意。他們開始懷疑這把保護傘是否還牢固,甚至悄悄向宿敵伊朗遞去了橄欖枝。信任的侵蝕,有時比一場戰敗更可怕。
俄羅斯的“核威脅”
當北約成員國的F-16戰斗機,第一次直接擊落了俄羅斯的無人機,代理人戰爭那層心照不宣的遮羞布,被悍然撕開了一道口子。常規的摩擦逼近底線,美國的威脅猶言在耳,那扇通往末日的大門便會悄然開啟。
俄羅斯悄然修改了它的核威懾政策,這才是整場博弈中最令人心驚的變數。新規矩簡單而粗暴:即便無核國家攻擊俄羅斯,只要其背后有核大國撐腰,就視同于聯合攻擊,俄方即可動用核武反擊。
這意味著,即便是大規模的常規導彈和無人機空襲,也可能被視為觸發核反擊的門檻,這等于直接對西方的援烏模式發出了核警告。而且,這不是空話,有消息稱,在新地島,被廢棄多年的核試驗場已經“完全準備就緒”。
當地時間7月18日,當北約高官還在叫囂要“壓制”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時,俄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斯盧茨基警告說:“俄羅斯將采取一切對應的報復措施,包括其核理論所規定的報復措施”。
與此同時,他還表明,“東翼威懾戰線計劃”將“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造成全球對峙,并且沒有贏家”。也就是說,如果美歐真的欺人太甚,那么冒著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俄羅斯也在所不惜。
要知道,俄羅斯可是世界上擁有核彈頭最多的國家,雖然沒有希望真的爆發核戰,當當一個核大國走投無路,甚至可能出現“滅國”的情況下,誰也不敢保證這根擺在核武發射按鈕上的手指到底會不會落下。
結語
繞了一大圈,游戲又回到了起點,只不過,這一次的籌碼,變成了是否重啟核試驗。俄羅斯將扳機是否扣響的決定權,與美國是否會在內華達試驗場率先行動掛鉤。這是一種更高維度的心理戰,一種“核語言”的博弈。
當一方的核武庫足以抹平世界時,另一方的經濟封鎖或常規軍事威脅,聽起來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不是嗎?
信息來源:
北晚在線2025-07-20《俄羅斯回應北約:小心核報復》
環球網2025-07-16《俄媒:美參議員威脅俄方50天內達成和平協議,否則下場參考伊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