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為廣告信息
2025年5至7月,貴州多地遭遇強降雨天氣,引發多起地質災害。得益于各級部門的精準預警、果斷處置以及群眾的積極配合,成功避讓了多起災害,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避險案例表明,成功避讓需要多方力量協同發力。完善的預警機制是前提,確保各級部門迅速響應;基層組織的得力執行是關鍵,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嚴格執行制度是保障,規范處置流程;加強監測巡查是基礎,及時發現隱患;群眾的積極配合是助力,共同形成防災合力。
以下是貴州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案例及其帶來的啟示。
一、丹寨縣南皋鄉“5·28”滑坡避險:極端天氣預警下果斷轉移
5月28日凌晨30分許,丹寨縣南皋鄉烏高村三組地質災害隱患點突發局部滑坡,損毀村民潘大林家3間房屋,直接經濟損失約2萬元。因及時提前轉移,潘大林戶2人成功避險,15戶27人全部安全撤離,無人員傷亡。
5月27日,氣象部門預報南皋鄉有大暴雨,鄉、村兩級立即啟動“三個緊急撤離”,于21時前完成隱患點群眾轉移并設警戒線。該隱患點2021年納入風險斜坡臺賬,2023年調整為地質災害隱患點,2025年5月升級為極高風險點,威脅29戶105人。
28日上午,該縣自然資源局專家現場核查,建議強化監測、增設警戒線、安全評估返回。目前15戶27人已安置于安全農戶家中。此次成功避險得益于省、州、縣三級聯動,黔東南州啟動防汛四級響應,丹寨縣落實“兩段叫應”,鄉鎮干部下沉轉移,共撤離61戶116人。
啟 示
風險隱患動態升級管理是基礎,三級聯動機制保障指令高效落地,堅決果斷地執行‘三個緊急撤離’是避險的關鍵核心。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貫穿始終,才能筑牢群眾生命防線。
二、六盤水市鐘山區南開鄉“6?19”滑坡避險:提前避讓保安全
6月19日9時10分左右,受強降雨影響,六盤水市鐘山區南開鄉土角村一組小溝頭突發巖質滑坡。所幸地質災害監測員及時察覺險情,迅速組織村民撤離,成功避免了人員傷亡。
當日8時許,地質災害監測員李青松按例前往該區域巡查,發現隱患點山體出現出水現象,并有細石灑落。憑借三年的監測經驗和專業知識積累,他敏銳判斷這可能是滑坡前兆,立即趕到隱患點下方的張永海家中,組織他家9口人緊急撤離至安全地帶。沒過多久,滑坡轟然發生。
李青松心有余悸地說:“當時情況危急,我讓他們趕緊帶上小孩去安全地方。要是沒及時發現,后果不堪設想。”
此次滑坡初步預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0萬元。事發后,南開鄉主要領導迅速帶隊抵達現場,對周邊區域實施封控管理,并組織房屋下方兩戶群眾撤離。六盤水市鐘山區自然資源局會同南開鄉及相關技術保障單位,立即開展現場調查,評估災害影響,制定后續應對措施。
啟 示
監測員的專業素養和敏銳的洞察力是此次成功預警避險的關鍵。這一案例充分說明,唯有建設專業的監測隊伍、構建健全高效的預警體系,才能在災害來臨前爭取更多寶貴時間,最大限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黎平縣地坪鎮“6?20”滑坡避險:橙色預警下的高效響應避險
6月20日6時許,黎平縣地坪鎮地坪村下寨(牛角灣)發生小型滑坡,滑體總量約500立方米,造成2間簡易棚房損毀、道路交通中斷,直接經濟損失約5萬元。因預警及時、轉移果斷,威脅區域內9戶31人已提前全部撤離,未造成人員傷亡。
該區域原為風險斜坡,2024年被納入地災隱患點。6月19日下午,接省自然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橙色風險預警后,黎平縣委、縣政府啟動三級應急響應,要求各鄉鎮加強值班值守、加密監測巡查。地坪鎮組織隱患點內9戶31人轉移并安排人員值守。20日凌晨5時許,隱患點出現零星土石掉落,6時02分發生滑坡,因提前防范未造成人員傷亡。
啟 示
橙色預警信號是緊急行動的重要指令,三級應急響應機制為快速處置提供保障。從風險斜坡到地災隱患點的動態管理,結合加密檢測巡查頻次和果斷轉移,是成功避險的關鍵。
四、冊亨縣丫他鎮“6?25”山體滑坡避險:巡查發現險情果斷撤離
6月25日上午,冊亨縣丫他鎮在地質災害巡查中,發現八窩村新安路口有零星落石,經研判風險較大。鎮政府立即按“三個緊急撤離”要求,組織坡體下方6戶15人避險撤離,安排人員全天監測并實施交通管制。
當日19時44分,該處發生約400立方的山體滑坡,路面被掩埋導致車輛行人無法通行。因撤離及時,未出現人員受傷及車輛、房屋受損情況。冊亨縣政府、縣自然資源局及鄉鎮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處置。
啟 示
日常巡查捕捉險情,及時研判隱患并采取措施規避風險。政府執行“三個緊急撤離”和多部門響應,支撐災害應對,凸顯“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置”的關鍵作用。
五、六盤水市水城區花戛鄉“6?25”滑坡避險:預警暢通助力成功撤離
6月25日23時50分許,水城區花戛鄉磋播村發生山體滑坡。該滑坡點為臺賬內隱患點,造成1棟房屋受損、道路中斷,直接經濟損失約10萬元。得益于預警發布及時、信息傳遞暢通及組織緊急撤離措施果斷,成功避免了8戶33人傷亡。
山體滑坡發生后,花戛鄉全體干部職工火速集結,分赴各村寨落實預警工作。因道路突發塌方中斷,工作人員立即通過電話聯動村干部,確保逐戶通知到位,嚴防汛期地質災害。10時許,雨勢驟急,面對難以預判的險情,村干部果斷組織村民緊急轉移。群眾撤離后不久,山體轟然滑坡,導致1棟房屋嚴重受損,主干道完全中斷。幸而處置果斷,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
災害發生后,水城區自然資源局與技術保障單位迅速趕赴現場。專家對后續防治工作進行指導,地方政府立即采取臨時管控措施,并安排24小時巡查監測。
啟 示
對于臺賬內隱患點,要時刻保持警惕,在預警信息發布后,要確保信息傳遞到每一戶受威脅群眾,組織撤離要迅速果斷。災后的監測和防治指導同樣重要,能有效防范二次災害的發生。
六、晴隆縣中營鎮“6?26”滑坡避險:“三查”制度護航成功撤離
6月25日下午,晴隆縣北部鄉鎮遭遇持續性強降雨,該縣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辦公室迅速調度各鄉鎮(街道)強化巡查監測,嚴格執行“三查”制度。排查中發現,中營鎮龍向村蒼云組大倉邊巖土體含水超飽和,突發失穩滑塌險情,經研判后,當晚便組織威脅區域內群眾全部撤離避險。
6月26日6時許,中營鎮龍向村蒼云組大倉邊發生滑坡,規模約2000余方。因撤離及時,受威脅的13戶19人全部安全轉移,未造成人員傷亡。
險情發生后,相關部門緊急趕赴現場處置。經實地調查研判,該區域仍存在山體滑坡風險,整個坡體潛在滑坡量達4萬余方,當地已實施交通管制、禁止人員隨意出入等管控措施。
啟 示
地質災害防治需全程警惕,在強降雨中,嚴格執行“三查”制度(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是發現隱患的關鍵。晴隆縣嚴格落實該制度,準確識別巖土失穩險情,為民眾撤離贏得時間。災后風險評估和管控共同筑起安全屏障。
七、黔西南州安龍縣兩地“7?1”滑坡避險:機制聯動與基層排查護航安全
6月30日,黔西南州安龍縣氣象局預報部分鎮(街道)將出現持續暴雨。安龍縣應急局、自然資源局立即啟動“211”工作機制(兩叫應、一反饋、一清單),第一時間叫應棲鳳街道、德臥鎮等暴雨預報落區的負責人,要求加強值班值守,密切監控雨情汛情,迅速組織鎮(街道)人員下沉至村(居),強化地質災害隱患點“三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并嚴格落實“三個緊急”撤離及“關、停、撤、轉”等應急措施。
7月1日8時許,棲鳳街道樂歡村開展雨后核查時,發現四組尾列風險斜坡點山體持續有泥沙滑落,初步判斷存在山體滑坡風險,立即上報棲鳳街道。接報后,街道及自然資源局主要領導、駐縣技術保障單位117地質隊火速趕赴現場勘查,確認滑坡體處于不穩定變形狀態。10時左右,緊急將危險區域內30戶61人轉移至村委會或通過投親靠友妥善安置,成功實現人員零傷亡。
7月1日9時許,德臥鎮甘河村納奪組根據暴雨預警響應要求開展雨后巡查,發現村民房屋下方約100米處的風險斜坡監測區域內出現約10厘米寬裂縫,預判可能發生山體滑坡,當即上報并組織受威脅的2戶4人緊急轉移。10時30分,該處發生山體滑坡,造成兩棟房屋損毀,因轉移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
啟 示
成功避險的關鍵在于“211”工作機制的高效運行,確保預警信息快速傳遞和防控措施精準落地。基層人員在雨后核查中及時捕捉險情并上報,為轉移群眾爭取了寶貴時間。這一機制與基層工作的結合,有效應對了地質災害風險,凸顯了技術保障單位在風險研判中的關鍵作用。
八、六盤水市水城區化樂鎮“7?1”崩塌避險:監測預警與群眾合力保安全
7月1日,六盤水市水城區化樂鎮泵井社區管家幺巖發生崩塌,因巡查到位、撤離及時,35戶72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無人員傷亡。
泵井社區下樹林組組長李學權介紹,11時05分,家門口的雨量器因暴雨自動報警,他立即上報并組織群眾撤離,行動不便的老人由村民背出。11時35分,群眾剛轉移完畢,山體即發生崩塌。
經水城區自然資源局及技術單位核查,此次崩塌受強降雨影響,形成縱長70米、寬40米、厚3.5米的滑坡體(約0.98萬立方米),目前仍不穩定。該山體為臺賬內隱患點,此前設置的被動防護網兜住部分垮塌山石,滑坡體前緣距民房最近61米,原危巖體后續仍有崩塌風險,群眾已臨時安置。
啟 示
雨量器報警為撤離爭取了關鍵時間,基層干部和群眾的迅速響應與配合互助是避險的關鍵,工程防護措施也有效減輕了災害。基于完善的監測設備、明確基層人員責任、增強群眾自救意識和加強工程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地質災害的防范能力,保障生命安全。
九、大方縣長石鎮“7?3”崩塌避險:監測員預警與高效撤離護民安
7月3日17時40分許,大方縣長石鎮楊柳村杓柏組發生山體崩塌,一塊約3000立方米的巨石砸中村民張炳發家房屋,后墻被沖毀,碎磚與石塊四濺。然而,因監測員及時預警和高效撤離,35戶92名常住人口全部安全轉移,未造成人員傷亡。
該隱患點自2018年納入臺賬管理,長期威脅著78戶318名群眾,潛在經濟損失高達1200萬元。崩塌發生前半小時,監測人員唐志維巡查時,聽到山上傳來“嗡嗡”異響,緊接著碎石滾落,他立即電話通知村民并發出撤離信號。17時35分,35戶92人全部撤離至安全地帶。村民張炳發一家雖聽到撤離信號較晚,但在唐志維的呼喊下及時跑出,幾分鐘后房屋即遭巨石撞擊。
險情發生后,大方縣自然資源局組織技術保障單位開展現場應急處置,劃定危險區并拉設警戒線,被轉移群眾總體情緒穩定,善后工作正有序進行。
啟 示
監測員能否保持警惕并果斷判斷,是贏得撤離時間的關鍵;而村民的快速響應和高效配合也至關重要。案例表明,通過持續強化培訓、提升防范意識與健全機制,共同構成了安全防線的“鐵三角”;而有序的災后安置,也有助于穩定群眾情緒和維護正常生活秩序。
來 源:貴州省自然資源廳
編輯:馬召鳳 ▏責編:陳武帥 ▏編審:何 歡
終審:趙 杰 ▏監制:馬勛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