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化作小星星,黑夜里放光明...”小精靈的歌聲緩緩響起,小朋友們我們上課啦!7月1日至10日,長沙學院“薪傳智火,童筑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在該校招就處招聘大廳開展了為期十天的七彩小課堂活動。該活動由長沙學院團委、關工委、工會聯合指導,校學生會、青年志愿者總會及造血干細胞宣傳服務團隊共同組織實施,50名大學生志愿者與三十余個教職工家庭的子女結對,通過“1對1、1對2青春互育”模式,在課程互動中實現兒童成長與大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雙向賦能,不僅破解了教職工暑期帶娃難題,更譜寫出一部跨代際的成長詩篇。
志愿者的“破壁”之旅:讓專業知識長出“童趣翅膀”
“大家看這根竹篾,它就像風箏的脊梁,得彎出恰到好處的弧度才能飛起來。”志愿者在非遺創意課上,邊演示邊講解,指尖的竹篾在陽光下劃出柔和的弧線。為了講透紙鳶平衡原理,這位志愿者提前三天向民間藝人請教,把力學知識轉化為“風箏的翅膀要一樣大才不會摔跤”的童言,還特意準備了七彩顏料讓孩子們裝飾紙鳶作品,教室里不時響起“我的紙鳶要噴火啦”的歡呼。
這樣的“知識翻譯”在課堂上隨處可見。志愿者們帶著孩子們走進“北斗探夢”基地時,沒有直接講解衛星軌道,而是鋪開巨大的星空圖:“咱們的北斗衛星就像夜空中最負責的向導,不管小朋友走到哪里,它都能告訴大家回家的路。”孩子們一步一景地參觀著實驗室琳瑯滿目的模型,仿佛在銀河中穿梭。志愿者在《成長日志》里記下:“當一個孩子把模型貼在胸口說‘我也要當向導’時,突然懂得教育是讓種子自己發芽。”
孩子們的成長圖鑒:從怯生生到閃閃發光
“我想當學習委員!”在開營儀式班干部競選會上,二年級的周秦亦小朋友攥著拳頭對著話筒的聲音微微發抖,卻堅持說完了競選理由。十天的朝夕相處青春互育的小老師幫他找到了自信,結營時他已能主動提醒同學“排隊要像小樹苗一樣整齊”。
國防軍訓課上的蛻變同樣動人。起初,孩子們把站軍姿當成“木頭人游戲”,左搖右晃地扮鬼臉。志愿者沒有批評,而是玩起“尋找最挺拔的小松樹”游戲,還講述了軍人守護家園的故事。第三天,當志愿者喊“稍息”時,突然大聲說:“老師,我爸爸他說男子漢身板要正!”那一刻,原本喧鬧的隊伍奇跡般安靜下來,孩子們的小身板挺得筆直。
“丸子老師教我們唱的歌,我回家唱給奶奶聽了。”《成長日志》里,志愿者的觀察與孩子們的涂鴉日記相映成趣。這本特殊的“對話錄”記錄著雙向的成長:志愿者在音樂鑒賞課上教唱《小精靈》時,被孩子們的歌聲打動,“原來教育不是灌輸,是等待一朵花慢慢開”;志愿者在機器人體驗課上為了讓孩子理解編程邏輯,編了“機器人找朋友”的故事,卻在孩子的追問中重新思考“算法與人性”的關系。
“好的教育是師生彼此成就,共同成長。”活動指導老師梁莉看著相擁告別的場景說道。當大學生志愿者用專業能力搭建成長橋梁時,孩子們也用天真與勇氣,為他們打開了理解教育本質的另一扇窗。這場始于“解困”的實踐,最終長成了雙向滋養的大樹,而那些紙鳶、機器人模型與《成長日志》里的字跡,都是掛在枝頭、閃閃發光的果實。
瀟湘晨報記者鐘錦涵 通訊員周彤
圖/張藝訊、潘政合、項楚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