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倗國M2158貘尊
貘尊(兩件)西周中期早段
出土于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158
現藏:山西青銅博物館
這兩件貘尊器型,紋飾一致。
通長18厘米,通高11厘米,無銘文。
倗國貘尊的整體造型與井姬盂yú鏙cuī類似,為站立的貘形象,身形敦實,憨態可掬。昂首,圓眼內有圓凹瞳孔,眼眶陰刻,眼角微尖,眼上有浮雕彎眉,以向下垂落的拱形陰線勾出。鼻吻部似短象鼻,自然下垂,鼻部實心無流口。圓耳似蒲扇。四足短粗,臀尖為三角形短尾。
背上有蓋,蓋中央鑄一圓雕鳧形鈕,朝向前方,鳧身肥碩,曲頸長喙,雙翅并攏,尾垂地,靜臥于器上。
器蓋和貘身上主體紋飾為陰線重回紋,臀部飾目云紋和云紋,四肢外側各飾一夔龍紋。
這對貘尊雖然比上文的井姬盂yú鏙cuī小一些,但皮色光可鑒人,紋飾工整華麗,造型寫實生動,美感上是更勝一籌的。
倗國墓地位于山西運城市絳縣橫水鎮,北依中條山余脈絳山(又名紫金山),南有涑水河,共發掘西周時期墓葬1299座,絕大多數西周墓為東西向,墓主頭向西。
絳縣橫水M2158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有腰坑、二層臺,葬具為兩棺一槨,墓內6名殉人和2只殉狗,隨葬品1935件(組),青銅器902件(組),墓主是一代倗國國君,墓葬年代為西周中期早段。
四、余論
青銅貘尊目前見到的有6只,它們形象獨特,生動活潑,體現了我國古代匠人高超的寫實能力。
貘為夜行性食草動物,靈活的長鼻子是其主要特點,亞洲現存只有馬來貘,生存于南亞地區,中國境內如今已經沒有貘生存。
多數學者認商周時期的氣候比現在溫熱,黃河中下游分布有野生的象、犀牛和貘等動物,殷墟出土過貘的骨骸,貘尊也證明了氣候環境滄海桑田的變化。
“貘”一詞在我國傳世典籍中并不少見,有關“貘”的記述最早為《爾雅·釋獸》:“貘,白豹。”
但古籍所指是奇蹄目貘科動物還是其他物種,一直有爭論,一種認為古籍中的貘就是大熊貓。另一些學者認為就是現代仍生存在亞洲的馬來貘。
目前看來,不同古籍描述的形象不同,所指的并非同一種動物。
傳說貘以鐵為食物,還可以食噩夢,辟邪。唐代白居易寫《貘屏贊》,說把貘畫在屏風上可以治療頭風,他所描述的形象“象鼻犀目,牛尾虎足”,或許就是唐代外地進貢的馬來貘。
錄其全文于后:
《貘屏贊》唐白居易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寢其皮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感,遂為贊曰:
邈哉奇獸,生于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
昔在上古,人心忠質。征伐教令,自天子出。
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是時,飽食終日。
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范銅為佛。
佛像日益,兵刃日滋。何山不刬chǎn?何谷不隳huī?
銖銅寸鐵,罔有孑遺。悲哉彼貘,無乃餒něi而。
嗚呼!非貘之悲,惟時之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