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八十年后,抗戰的炮聲猶有余響。回望那段生靈荼毒、國運飄搖的歲月,英雄的先輩們奮起抗暴,以血肉之軀抵御虎狼之師,守住了民族的尊嚴和生機。
烈火鍛造了最堅硬的骨頭,鮮血熔鑄了最忠誠的信仰。誕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著不容忘卻的強大力量。每一次重溫舊章,都是對這段偉大歷史的莊重回望。
文|劉恒杰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全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出現了一篇文章《黃橋燒餅》。
其中提到了一首抗日戰爭時期曾唱遍大江南北的《黃橋燒餅歌》:
“黃橋燒餅黃又黃哎,黃黃的燒餅慰勞忙哎,燒餅要用爐火烤哎,新四軍要靠老百姓幫。同志們呀吃個飽,多打勝仗多繳槍……”
歌詞作者李增援是濟南市萊蕪區寨里鎮太平街村人,1941年2月21日犧牲于今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
這首歌經常在各種紀念活動中被唱起,歌詞還入選中學語文統編教材。
【李增援】
誕生于炮火中的《黃橋燒餅歌》
黃橋地處長江北岸,現隸屬于江蘇省泰興市。
1940年6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由陳毅、粟裕率主力七千余人北渡長江,然后東進黃橋建立抗日根據地。國民黨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兼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視其為心腹之患,企圖集中兵力進攻黃橋,消滅立足未穩的新四軍蘇北部隊。10月4日,新四軍與韓德勤部在黃橋展開激戰。最終,新四軍獲得大勝并攻占海安、東臺等地。黃橋之戰的勝利,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
章枚(1912—1995)是《黃橋燒餅歌》的曲作者,他在文中回憶道:《黃橋燒餅歌》產生于黃橋保衛戰之時。戰斗結束后的一天,他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戰地服務團劇團主任李增援、黨支部書記林琳(女)和編劇王于畊(女)等,在黃橋鎮上的一個小飯店吃燒餅時,談及黃橋百姓制作了大量燒餅,冒著槍炮到前線慰問新四軍將士們的熱潮時,無不為軍民魚水情深深感動。
李增援拿起一塊燒餅即興感言:“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燒餅慰勞忙。”林琳、王于畊也你一句我一句地接著說:“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靠老百姓幫”“同志們呀吃個飽”“多打勝仗多繳槍”。回去后,李增援一鼓作氣寫成了《黃橋燒餅歌》6段歌詞,交由章枚譜曲。
《黃橋燒餅歌》一經誕生,就在軍民中廣為傳唱,從蘇北到蘇中,從部隊到地方,幾乎人人會唱,成為抗戰時期在江蘇傳唱最廣的歌。陳毅和粟裕都十分喜愛這首歌。后來,陳毅每每回憶起黃橋之戰的情景,都會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這首歌來。
【1977年《人民日報》發表的《黃橋燒餅》】
黃橋之戰后不久,1941年2月,國民黨魯蘇皖邊區副總指揮李長江叛變投敵當了漢奸。奉新四軍軍部命令,一師司令員粟裕指揮部隊討伐李長江。為防止敵人偷襲后勤機關,2月20日夜,一師衛生部及醫院等單位從東臺城轉移至西團鎮(今屬鹽城市大豐區),重傷員被安置在西團鎮北部的龍王廟,因積勞成疾患肺結核大吐血的李增援與輕傷病員被安置在東團的董家祠堂。不料,第二天上午,駐興化的日軍得到漢奸情報,派出三艘汽艇突襲西團。李增援和同住東團治病的民運隊長唐克在組織輕傷員撤走后,為掩護駐龍王廟的重傷員轉移,指揮在東團值勤的少數武裝人員主動向敵人開槍,吸引敵人的火力和注意力。敵人聽到槍聲后便蜂擁而至,李增援和唐克等五位同志且戰且退,把日軍一步一步地引向西團東北的千墩牌方向。重傷員安全轉移了,但五位同志卻全部犧牲。因為剛到西團還不到一天,地方干部群眾都不知道五位烈士的名字,遂將他們安葬在西團東郊的墳場,1958年又將他們的遺骨遷葬東團烈士公墓。
李增援犧牲的消息傳到戰地服務團時已是1941年3月中旬了。聽到噩耗,全團上下悲痛萬分,便為他們舉行了追悼會,師長粟裕、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鐘期光均參加了追悼會。1943年11月,當消息傳到已遷到重慶的李增援母校——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學校立即為李增援等六位在抗日前線犧牲的校友召開了追悼會,校長余上沅作了“天喪顏回”的題詞。
因籍貫不詳,又因參加革命后與家中斷了聯系,加上戰爭環境嚴酷,李增援沒有留下一點關于他的經歷和犧牲過程的文字記載。此后的半個多世紀,李增援就成了一位無人知曉的烈士。
用生命踐行的人生格言
1988年7月,曾帶領部分重傷員從龍王廟轉移出去的一師衛生部指導員宗瑛,在接受江蘇省大豐縣黨史辦副主任陳海云的訪問時,問道:“你們知不知道當時犧牲的一名烈士,《黃橋燒餅歌》的詞作者李增援?”陳海云說不知道。宗瑛懇切地請求陳海云,一定要把這位烈士的事跡查清楚。
因為這個莊重的囑托,陳海云用了六年多的時間,奔波數萬里,尋訪幾百人,終于揭開了這段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記憶。
李增援1913年6月29日出生于濟南市萊蕪區寨里鎮太平街村。1928年秋,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其間大量閱讀《共產黨宣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并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夏,與本校進步學生一道,編排和參演了獨幕歷史劇《子見南子》,引發全國轟動。1931年,考入北平的華北大學美術專業。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參加北平的學生運動。1933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插入西洋畫系二年級。在校期間與黨組織取得聯系,積極參加黨的活動。1935年畢業后,考取剛剛創辦的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1936年暑假,李增援和一些進步同學臨時組成“南京聯合劇社”,到蕪湖去演出了《趙閻王》《走私》等抗日劇目。年底參加南京學生界抗日救國會,并成為負責人之一。1937年6月,從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畢業后,參加戰時流動演劇隊,在南京至武漢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七七事變后,李增援除擔負《保衛盧溝橋》等繁重的演出任務外,還創作了不少宣傳抗日救亡的劇目,其中以《盲啞恨》最為有名。12月,李增援在漢口參加了正在籌建中的新四軍,后成為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最早的成員之一。作為服務團戲劇組唯一的科班出身者,他先后擔任戲劇組組長、劇團副主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戰地服務團劇團主任,新四軍一師戰地服務團劇團主任等職。
1939年底,為了有力駁斥國民黨頑固派污蔑新四軍“游而不擊”“不能打大仗”等言論,李增援和吳強、王于畊合作編寫了大型話劇《繁昌之戰》,反響熱烈,轟動一時。此后,他還創作了大型歌劇《紅鼻子參軍》。這出歌劇故事情節緊湊、語言幽默生動、引人入勝,是新四軍服務團到達蘇北后演出場次最多、延續時間最長、演出反響最好的長期保留劇目。
1940年9月,為粉碎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的封鎖,新四軍發動了姜堰戰斗。新四軍“勇敢隊”(敢死隊)經反復爭奪沖殺,終于攻克該據點,取得了重大勝利。李增援滿懷熱情地寫下了《勇敢隊》的歌詞,并由章枚譜曲。這是一首歌詞優美、旋律激昂的戰歌,在軍民中廣為傳唱,指戰員們百聽不厭。姜堰戰斗后,韓德勤傾其主力圍攻黃橋。黃橋之戰后,由李增援作詞、章枚譜曲,創作了《黃橋燒餅歌》。《黃橋燒餅歌》和《勇敢隊》后被載入《抗日戰爭歌曲集》。這是李增援對中國革命音樂事業的杰出貢獻,也是他藝術創作道路上的兩座豐碑。
【1978年統編初中語文課文《黃橋燒餅》】
李增援在新四軍三年多的戰斗生涯,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李增援常忍受著饑餓寒冷,夜以繼日地創作。久之積勞成疾,染上了肺結核病,但他仍然帶病堅持工作。結果病越拖越重,到了大口吐血的地步,這才在領導和同志們的勸說下,勉強同意住進新四軍一師醫院治療。住院僅幾天,就遭到日寇襲擊而犧牲。
李增援生前常跟同志們講:“我家鄉的大蔥又粗又嫩,吃起來甜絲絲的,將來革命勝利后,我一定請你們到我家鄉去嘗嘗大蔥蘸面醬,那可是美味啊!”可是,這個樸素而美好的愿望還沒有來得及實現,他就長眠在黃海之濱西團這塊土地上了。
李增援,這位年輕又才華橫溢的抗日文藝戰線的斗士永遠停留在了28歲。他的一生雖然是短暫的,卻又是波瀾壯闊、光彩照人的。正如他在1935年上海美專畢業紀念冊照片和代表作旁留下的那一句話:“生而無臭,死而無聞,如斯而已。”他用全部心血和寶貴生命踐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
浩氣長歌傳唱不息
1992年3月,陳海云來到南京查詢有關李增援的檔案。循著之前采訪得知的線索,他幾經輾轉,在第二歷史檔案館中找到了一份《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制第十六屆畢業紀念刊》,首頁上是畢業照,照片下面有各人的簽名。當陳海云一眼看到那個期待已久醒目的簽名時,激動的心情難以用言語形容,連翻檔案的手都發抖了。接著又發現了李增援的代表作(畫)、自畫像、人生格言、畢業論文和學籍表等,學籍表上寫著籍貫為“山東省萊蕪縣水北區”。此后,陳海云又馬不停蹄走訪了李增援在美專上學時的一些老師和同學,全面了解了李增援在上海美專和南京劇專讀書時的情況。
當年3月27日,陳海云來到萊蕪太平街村。李增援終于有了下落,是烈士!這一消息讓整個村子沸騰起來。李增援的侄子、親戚、同學等都來了,他們一邊聽陳海云介紹有關李增援的情況,一邊聲音哽咽地講著李增援童年、少年、青年時期一個又一個的動人故事。在這之前,烈士的親人只知道他在50多年前走失了,多方打聽未果,而結婚幾天便分離的妻子也在孤身等待30多年后于1973年去世。陳海云查看了李增援的家譜。家譜中對李增援有專門的記載,記到1935年去南京戲劇專科學習為止。因為上劇專以后,李增援和家中再沒有聯系,以后的情況家中不清楚,也就不可能記載了。
【位于萊蕪區寨里鎮太平街村的李增援故居】
1994年12月31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李增援同志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為了紀念李增援,家鄉的黨史研究部門將其事跡寫進了地方黨史,寨里鎮太平街村小學更名為李增援小學。寨里鎮與西團鎮還結成了友好鄉鎮。大豐區還為李增援在大龍烈士陵園中建立了紀念碑,在天邊湖公園豎起了他的雕像,并建了增援紀念園。
2021年1月,位于寨里鎮太平街村的李增援故居入選山東省第一批不可移動紅色文物。7月2日上午,修葺一新的李增援故居舉行揭牌儀式。故居占地面積約420平方米,古磚石結構,故居中的展廳和陳列室,綜合運用歷史圖文、實物展示、多媒體技術等手段,講述李增援烈士的生平事跡。
2023年6月29日,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在李增援烈士的犧牲地西團鎮舉行隆重的李增援烈士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同日,在烈士家鄉太平街村亦舉行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的座談會,濟南市、萊蕪區相關領導以及烈士親屬代表、戰友子女參加,陳海云同志亦應邀前來。
2024年12月,萊蕪區太平街村被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紅色文化特色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