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據英國廣播公司(BBC)7月22日報道,科學家估計,今天地球將以比平常略快一點的速度完成一次自轉,使這一天的時長比標準的24小時縮短大約1.34毫秒。在此之前,7月9日的時長已縮短1.36毫秒,因此7月22日將成為今年“第二短”的一天。
國際地球自轉和參考系服務機構(IERS)的科學家報告稱,在2025年7月9日、7月22日和8月5日,地球完成一次自轉的時間將比標準的24小時周期縮短大約1.3到1.6毫秒。
IERS的數據顯示,7月9日地球完成自轉的時間比標準的24個小時短了1.36毫秒,成為2025年“最短的一天”。該機構預測,7月22日地球可能提前1.34毫秒完成自轉一周,成為今年“第二短的一天”;8月5日的時間也將縮短,比正常周期減少約1.25毫秒。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指出,天文學家普遍認為,月球的位置是促成這一現象的一個主要因素。在這幾天,月球在其軌道上的位置將距離地球赤道最遠,月球引力的作用將會減弱,使得地球的自轉速度加快。
地球的照片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新聞周刊》稱,科學家會使用精確的原子鐘來監測每一天的時間。雖然不到1.5毫秒的變化不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但在需要精確計時的領域,這些變化足以引起關注。
目前,2024年7月5日是有記錄以來科學家測得的最短一天,當時地球以比平常快1.66毫秒的時間完成自轉一周。
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地球物理學家鄧肯·阿格紐(Duncan Agnew)表示,雖然這種現象不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但確實值得關注。他指出,如果未來幾年地球繼續出現自轉加快的情況,全球的計時系統可能面臨歷史性的調整:首次引入“負閏秒”。
為確定時間,世界上有兩種常用的時間計量系統,分別是基于地球自轉的世界時(UT)和基于原子振蕩周期的國際原子時(TAI)。由于兩種測量方法不同,隨著時間推移,兩個計時系統結果會出現差異,因此科學家提出了協調世界時(UTC)的概念。
1972年的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當國際原子時與世界時的時刻相差達到0.9秒時,協調世界時就增加或減少1秒,以盡量接近世界時,這個修正被稱作閏秒。由于地球自轉一直處于減慢的趨勢,迄今為止添加的閏秒都是正閏秒,即增加1秒。
阿格紐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如果自轉持續加快,就需要反過來從協調世界時中減去1秒,“還沒有出現過負閏秒,但從現在到2035年出現負閏秒的概率約為40%。”
不過,美國《紐約時報》指出,在月球引力等因素影響下,地球的自轉速度在過去數千年里一直在減慢。因此科學家推測,自轉加速的現象不會成為長期的趨勢。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克拉克·威爾遜(Clark R. Wilson)表示,預計自轉減慢的趨勢會保持下去,但這個過程非常緩慢,“以至于遠遠超出人類的時間尺度”。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