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行星出生”的現場直播嗎?
最近天文學家拍到了超震撼畫面——一顆遠在440光年外的“小巨人”,正用塵埃在恒星周圍畫螺旋!
更絕的是,這次不僅拍到了痕跡,連“小畫家”本尊都被抓了個正著。
核心發現:首次“抓包”行星造螺旋現場
我們知道,行星誕生于年輕恒星周圍的“育兒毯”——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discs: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旋轉熱物質環,是行星形成的“原材料倉庫”)。當行星開始“長大”,它會像“清道夫”一樣清掃軌道,在塵埃中畫出環、縫或螺旋等復雜圖案。但過去天文學家只見過這些“作品”,從沒見過“作者”動手的過程。
這次,主角是恒星HD135344B,距離地球約440光年(相當于以光速跑440年才能到的距離)。2016年,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就發現它周圍有螺旋狀塵埃,但當時設備不夠靈敏,無法確認螺旋中心是否有“正在成型的行星”(原行星,Protoplanet:行星形成的早期階段)。
直到最近,借助VLT的新儀器ERIS(增強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的研究團隊終于鎖定了關鍵證據——在其中一條螺旋臂的“根部”,他們發現了一個“行星候選體”:一個極可能是行星的天體,正躲在塵埃里“畫螺旋”。更厲害的是,這次不僅看到了螺旋痕跡,還直接“拍”到了行星自己發出的光——就像在人群中不僅看到了擠出來的波紋,還找到了那個推擠的人。
研究負責人弗朗切斯科?馬約說:“我們永遠無法見證地球的誕生,但在440光年外的年輕恒星旁,我們或許正實時觀看一顆行星的‘出生禮’。”
另一個懸念:5000光年外的“神秘碎片”
無獨有偶,另一組科學家用ERIS觀測了5000光年外的年輕恒星V960Mon,發現它周圍的塵埃螺旋正在“碎片化”。這種現象可能指向兩種行星形成方式:
一種是常見的“核吸積”(CoreAccretion:像滾雪球一樣,物質碰撞聚集,越滾越大);
另一種是“引力不穩定性”(GravitationalInstability:當氣體塵埃足夠冷且遠離恒星時,自身引力會拉拽物質聚集成團,直接坍縮成行星核)——科學家認為木星、土星這類氣態巨行星可能就是這么形成的。
但V960Mon的碎片更神秘:它可能不是行星,而是“褐矮星”(BrownDwarf:比行星大,但沒大到能像恒星一樣發光的天體,質量是木星的13-80倍)。關鍵是,無論是引力不穩定性形成的行星,還是褐矮星的誕生瞬間,人類都從未真正“目擊”過。這次的發現,或許能幫我們解開這個宇宙謎題。
從440光年外的“螺旋畫家”,到5000光年外的“神秘碎片”,這些“行星誕生照”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系外世界的熱鬧,更像一面“時光鏡”——通過它們,我們或許能拼湊出40多億年前,太陽系行星誕生時的模樣。
如果未來能看到更多行星誕生的“現場直播”,你最想知道哪個環節的細節?
是塵埃如何聚集成球,還是氣態巨行星如何“吞噬”氣體?
評論區聊聊,一起探索宇宙的“出生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