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9日,海南博鰲亞洲論壇的一個分論壇現場,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語出驚人。
這位85歲的老學者建議中美兩國學學1000年多前的"澶淵之盟",通過簽訂和平協議避免戰爭。
話音剛落,臺下議論紛紛,網上更是炸開了鍋。
艾利森這個人在美國學術界地位不低。他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首任院長,現任道格拉斯·狄倫教授兼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
更讓人記住他的,是那個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新興大國必然挑戰守成大國,雙方難免一戰。
但這次他換了個說法,拿中國歷史上的澶淵之盟做起了文章:"千年以前,北宋和遼國在公元1005年締結了一份和平條約。對手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這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有人覺得艾利森這個建議是為中美關系開出的良方,也有人直接開罵:這不是讓中國重蹈北宋覆轍嗎?
要搞清楚艾利森到底想干什么,咱們得先把澶淵之盟這筆歷史舊賬好好算一算。
澶淵之盟真相:一場"勝利者"的屈辱求和?
說起澶淵之盟,得從五代十國那個亂世講起。后晉皇帝石敬瑭為了當皇帝,把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給了契丹(遼國)。這十六州可不是什么荒地,那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沒了這道防線,后來建立的北宋從開國那天起,北方就門戶大開。
公元999年開始,宋遼兩國在邊境摩擦不斷。遼國仗著騎兵優勢,隔三差五南下搶掠。宋朝雖然人多裝備好,但在機動性上確實吃虧。就這樣打打停停,一打就是25年。
轉折點出現在1004年秋天。遼國蕭太后和遼圣宗親自領兵南征,聲勢浩大。宋朝君臣嚇得夠嗆,有人主張遷都南京,有人建議跑四川避難。關鍵時刻,宰相寇準站出來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
澶州城下那一仗,宋軍表現相當不錯。用八牛弩射死了遼國大將蕭撻凜,遼軍士氣大挫,形勢對宋朝有利。按常理這時候應該乘勝追擊,把遼軍趕回老家。
可宋真宗害怕了,急著求和。遼國見好就收,也提出了議和。
就這樣,公元1005年1月,"澶淵之盟"簽訂了:宋朝每年向遼國輸送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約為兄弟之國。說得好聽是"歲幣",其實就是保護費。
宋朝用老百姓的血汗錢,換遼國不再南下搶劫的承諾。
這就是艾利森眼中的"和平典范"?北宋明明在軍事上占了上風,最后卻得花錢買平安。
更離譜的是,后來遼國還變本加厲要求增加歲幣。
1042年,趁著北宋跟西夏打仗的機會,遼國又敲了北宋一筆,歲幣增加到銀20萬兩、絹30萬匹。
澶淵之盟確實給北宋帶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但代價呢?北宋從此"文恬武嬉",軍隊戰斗力直線下降,投降派在朝廷越來越吃香。
每當遇到外敵,第一反應就是掏錢了事。
這種思維模式最終害死了北宋——1127年靖康之恥,金軍攻破汴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俘,半壁江山淪喪。
美國學者的如意算盤:讓中國當"冤大頭"?
艾利森提出要中國效仿澶淵之盟絕不是心血來潮。
這位老謀深算的學者心里明白得很,現在的美國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獨步天下的超級大國了。
看看數據就知道。
2024年,中美貿易額為6882.8億美元,同比增長3.7%。
美國想要跟中國"脫鉤"?那蘋果手機的生產成本得翻幾倍,特斯拉在中國的巨額營收會打水漂,波音飛機會失去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中美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國哪來的底氣讓中國簽"澶淵之盟"?
軍事上,美國確實有全球最強的軍力,可連阿富汗都搞不定,2021年灰溜溜撤軍的狼狽樣全世界都看到了。
反觀中國,東風導彈讓美國航母不敢輕易靠近,055大驅批量服役,殲-20隱身戰機形成了系統化戰斗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真要開戰,整個國家都能變成軍工廠。美國呢?連口罩都得從中國進口。
再看看美國的內政。國會兩黨天天吵架,政府三天兩頭關門,基礎設施破敗不堪,社會撕裂愈演愈烈。
這種情況下還想當世界老大,讓其他國家向他納貢?
艾利森心里清楚,硬碰硬美國占不到便宜,干脆換個套路。
用歷史典故包裝一下,讓中國主動讓步。什么"既有競爭又有合作",說白了就是:中國你別跟我爭老大位置,我保證不打你。這套說辭跟一千年前遼國的邏輯一模一樣——你給錢,我不搶你。
問題是,2025年的中國還是1005年的北宋嗎?中國GDP已經超過17萬億美元,制造業產值占全球3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科技上,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哪個領域不讓美國人眼紅?這種實力對比下,憑什么要中國當"冤大頭"?
更何況,美國的信譽早就破產了。
從退出《巴黎協定》到撕毀伊核協議,從貿易戰到科技封鎖,美國的背信棄義全世界有目共睹。就算真簽了什么協議,美國說翻臉就翻臉,到時候中國豈不是人財兩空?
歷史的鏡子:妥協換不來真正的和平
而澶淵之盟的后續發展,恰恰證明了一味妥協的危險性。
北宋靠花錢買了一百多年平安,可最終還是逃不過亡國的命運。為什么?因為妥協會上癮,一次讓步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面對外敵入侵,每次北宋都選擇花錢了事,從不想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種短視行為最終釀成了大禍。
更嚴重的是,澶淵之盟開了個惡劣先例。
后來面對西夏,北宋故技重施,簽了"慶歷和議"。面對金國,還想用老辦法,結果人家根本不買賬,直接打到汴京城下。
靖康之恥的根源,就在澶淵之盟開創的"花錢買平安"模式。
近代中國的教訓更加血淋淋。
從1842年《南京條約》開始,清政府一次次割地賠款,換來的是什么?侵略者胃口越來越大,中華民族陷入百年屈辱。
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才算真正站了起來,我們靠什么?靠的是"槍桿子里出政權",而不是談判桌上的妥協。
抗美援朝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
美軍從鴨綠江邊一路被推到三八線,這一仗打出了新中國的威風。
從那以后,美國再也不敢小看中國的軍事實力。這就是"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的生動體現。
反觀那些選擇妥協的國家,下場如何?
利比亞的卡扎菲相信了西方的承諾,放棄核武器項目,結果呢?北約轟炸機把他炸得連渣都不剩。伊拉克的薩達姆配合聯合國核查,最后還是被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發動戰爭。
這些慘痛教訓告訴我們:面對霸權主義,妥協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只有敢于斗爭,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和平等。
中美關系的未來:平等對話而非屈膝求和
2025年的中美關系,已經不是簡單的強弱對比。
雙方都是有核武器的大國,真要開戰,結果只能是玉石俱焚。但這不意味著中國要向美國妥協,更不意味著要簽什么現代版"澶淵之盟"。
真正的出路是什么?是相互尊重,平等對話。
美國必須接受一個現實:中國的發展是歷史必然,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中國也從未想過要取代美國的地位,只是要爭取自己應有的發展空間。
從最新的互動看,雙方都在尋找合作的可能。2025年1月17日和6月5日,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兩次通話。6月份,中美在倫敦舉行了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這些都釋放出積極信號: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沖突強。
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
中國不會接受美國的指手畫腳,更不會為了討好美國而犧牲自己的核心利益。臺灣問題、南海問題、新疆問題,這些都是中國的紅線,碰不得也不容談判。
美國要是真心想改善中美關系,就應該收起那套霸權主義做法。
什么貿易戰、科技封鎖、軍事威懾,這些冷戰思維早就過時了。21世紀需要的是合作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
至于艾利森教授的"澶淵之盟"建議,還是趁早收起來吧。
中國人民經過百年奮斗才站起來,絕不會再跪下去。
想讓中國簽屈辱條約?想都別想!中華民族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走出一條不同于歷史上大國爭霸的新路。這條路叫和平發展,叫互利共贏。
美國要是愿意走這條路,中國張開雙臂歡迎。
要是還想搞什么"澶淵之盟"那一套,那就是打錯了算盤。2025年的中國,早就不是1005年的北宋了!
參考資料:
- 觀察者網:《關于大國競爭,"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談到了"澶淵之盟"》,2023年3月29日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中國海關總署:2024年中美貿易額6883億美元,同比增長3.7%》,2025年1月13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雙邊關系》,2025年6月更新
- 昆侖策研究院:《用"澶淵之盟"模式解決中美沖突?美國學者話術包藏禍心》,2023年4月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