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鐵畫點染燈飾 白帆/攝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見習記者 李氏瓊 北京報道
在恢宏大氣的故宮博物院內,有了一處陳設精巧的徽派展廳,這就是開設在故宮文創融合館的“徽風皖韻鳩茲澤瑞”蕪湖市殘疾人非遺文創作品展。自7月18日開展以來,持續展出30天。
“鳩茲”是蕪湖市的古老象征。據史料記載,古時蕪湖地勢低洼,湖澤遍布,水藻叢生,盛產魚類,鳩鳥群集棲息,故名“鳩茲”。蕪湖地處長江之濱,素有“吳楚名區”之美譽,不僅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更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文化瑰寶。
《清明上河圖》刻紙長卷局部細節圖
步入展廳,古樸典雅的徽派氛圍濃厚。展區布局以徽派建筑風格為基礎,以木質結構構建主體框架,融入青磚、黛瓦等元素,色彩天然靈動的蕪湖漿染圍巾、線條精細繁復的刻紙、剛柔相濟的鐵藝、璀璨玲瓏的手工珠花等陳列在展架、展臺、櫥窗上,吸引不少觀眾參觀。
其中,由蕪湖市孤獨癥協會“星青年”為主體創作的蕪湖漿染系列圍巾,顏色自然生動,圖案自帶天趣,尤為出彩,讓不少觀眾駐足停留,了解制作工藝。
大學為橋,連接老手藝賦能“星青年”
“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曾在《天工開物》中贊譽蕪湖的天然染色工藝,手藝師傅用天然染料,就能給布料染上既好看又靈動的色彩。
如今,蕪湖市孤獨癥協會的“星青年”也加入了這門技藝的傳承中。在蕪湖市殘疾人聯合會、安徽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的支持下,蕪湖漿染傳承人黃勤茹指導“星青年”們利用“植物熱轉印”技藝,以蓮子殼、藍草等為筆,羊毛、真絲等為紙,通過覆蓋、卷壓、高溫等多道工藝,將大自然中花葉的顏色與形狀永久定格。
蕪湖市孤獨癥協會創始人之一許曉鳴向《華夏時報》記者講述,制作漿染圍巾對“星青年”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事情,特別是在卷壓力度、灶蒸時間定型等環節,特別需要老師們和志愿者幫忙把控。
“就像抽‘盲盒’似的,一開始心里沒底。”許曉鳴說,“起初失敗率確實不低。蒸過了頭顏色就會深淺不勻,卷壓力度不夠,花葉顏色和形狀就會模糊甚至染不上去。”如今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星青年”已經可以通過分工合作進行漿染了。
自然與人文的雙重療愈
“用漿染工藝制作圍巾,對‘星青年’來說本身就是一場療愈。”許曉鷗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她解釋道,孤獨癥是廣泛性發育障礙,即使經過長期訓練,部分孩子還是會在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認知、語言、社會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需要持續性進行康復練習。而漿染圍巾的制作,特別是樹葉的采集、剪、洗,以及材料的卷壓捆棒等環節,能夠給他們提供一種別樣的治愈方式。
“孩子們得到自然里去采集楓葉、蕨菜葉子及各種花瓣。”許曉鳴比畫著,“按照老師們的要求,他們采集、選品花葉時,會感觸這片葉子是光滑的,那片是帶著絨毛的;這種花是柔軟的,那種莖是有韌性的……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場綜合性的訓練。”
“星青年”在四季草木跟前轉,手指沾上涼熱干濕不同的溫度后,不知不覺中情緒就會得以舒緩,注意力也會得以提升。
此外,“植物熱轉印”工序中的卷壓過程需要兩個人緊密配合,一個人負責撫平,另一個人負責卷壓。“這個操作過程對‘星青年’來說是一道檻,得時刻跟得上對方的工作節奏,得有肢體接觸。所以對他們練習手眼協調、粗大運動、精細運動以及溝通協調能力很有幫助。”許曉鳴說道。
據了解,目前孤獨癥康復治療的費用普遍較高,很多家庭為了給孩子治病,一跑就是十幾年,長期下來,經濟上有壓力,精神上也感到疲憊。現在,“星青年”在和自然、社會溝通交流的同時,還能有一點收入貼補家用,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好事情,有了一定可喘息的空間。
展覽現場,一位“星青年”說:“看到我們小伙伴們的作品展出,很驕傲。我們都在努力生活!”
“小作坊”也要有大文章
在展出現場,《華夏時報》記者觀察到,“星青年”的作品,像圍巾、裝飾畫等,都是大家日常能用、戴著好看、掛著喜歡的物件。“這就是我們在不斷拓展的方向,我們想把孩子們制作的物件融入日常生活里。”許曉鳴說,“不只是圍巾,我們還想嘗試更大型的裝飾畫,帆布包等更多品類。”
展出的各樣式漿染圍巾
這份想把事做大的心思,是許曉鳴為孤獨癥孩子們謀劃的未來。自從兒子三歲半被診斷出是孤獨癥后,她已經在這條路上探索了20多年。隨著協會隊伍的壯大,孩子們也在逐漸成長為二十、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孤獨癥青年就業是相對較困難的,我們現在慢慢變老了,就算不去考慮很長遠之后的事情,也需要讓他們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能謀生的出路。”
相較于在大公司上班,孤獨癥孩子更適合在“小作坊”里工作。而近些年興起的非遺文化熱潮,就是適合“星青年”的工作模式,靈活度高,更適合他們創造性地發揮。
據了解,“星青年”制作的漿染圍巾不僅接到了蕪湖市相關單位的訂單,也在相關交流活動上,深受觀眾喜愛。而這次進入故宮參展,也給了他們更大的平臺和被看見的機會。
談及下一步發展計劃,許曉鳴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星青年’的作品后,我們想往專業化、品質化的方向再靠一靠,做能禁得住瞧,挨得住摸,能在市場上競爭的產品,這樣才能走得遠。”
“故宮文創館是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平臺,能夠提升殘疾人非遺文創作品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開展儀式上,蕪湖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佘波也談到文創作品的發展,期望能夠探索出一條產業化的發展路徑,讓這些優秀作品從蕪湖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也能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