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夏侯鳳超 李夢瑤 石晟綺 亓玉飛 見習記者 馮子芯
7月23日0時許,濟南萊蕪區大王莊鎮又下起了雨。王景杰在山下的救援車上久久難眠,作為國家消防救援局山東機動隊伍的一員,在經歷了10多個小時的救援后,他和隊友們來到車里休整待命。山上,隊友們仍在救援中。
根據濟南市萊蕪區應急管理局通報,7月22日0時至5時,濟南萊蕪區遭遇強降雨天氣過程,最大點降雨量達364毫米。受其影響,大王莊鎮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發生山洪災害,造成2人死亡、10人失聯。
一場救援行動迅速展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趕赴現場,見證這場和時間賽跑的救援,也見證這場生命的接力。
山路上的腳印
這是王景杰第一次來到石屋子村。
附近的村民說,石屋子村是這一片最漂亮的村子,依山傍水,就在香山風景區的半山腰。從山下徒步上去,一路山清水秀,風景極佳,還是很多攝影和寫作愛好者的創作之地。
就在7月22日凌晨,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降雨打破了村子的寧靜。
山下的龍尾村村民李勝說,這場雨下了一夜,半夜路邊的水就半米深了。這樣的架勢,他還是第一次見。
早上6點多,他發現門口上山的車一輛接一輛,都是消防、急救等救援車,他才意識到,山上塌了。
王景杰就在其中一輛消防車上。他沒想到,狀況比他想象中還要復雜。有早早展開救援的人員告訴他們,上山的路已經被沖毀,山上沒有信號,只能徒步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救援核心區;且救援區大型車輛無法進場,需要自己帶著工具上山。
從山下到石屋子村5公里的路,他們即刻出發,一人一把鐵鍬上路,與時間賽跑。
上山的路比預想的要更惡劣。最開始,還只是流水和泥沙;后來就是橫斷一半的水泥路,一邊懸空,下方就是滾滾河水;然后遇到了被沖毀的柏油路,瀝青一片一片地被沖在一起,露出下方光禿禿的水泥路;直到他們遇到了滑坡——泡了一晚的山土裹挾著山石滾下來,橫亙在路中間。在山腰上的石屋子村村委會,王景杰看到了屋里被沖倒的沙發、堆成小山的泥土、被水沖歪的大門。
再到后來,路也沒有了,王景杰看到,有人已經提前把旁邊倒塌的樹木搭成了路,深深淺淺地踩著泥沙通過。泥沙上,有很多腳印,這一路上,都是腳印——這是上山唯一的一條路,在他們之前,已經有很多隊伍進入山區,走進救援的核心區。
這些隊伍有趕來搶修通信的,有搶修電路的,有救援的。他們腳步匆匆,只有一個目的:上山。
生命的接力
在王景杰趕赴現場的時候,一場與天災的賽跑也在進行。
在香山景區入口停車場區域,還有直升機和信號車,這里也是救援隊伍下撤后的臨時休整點。
一位消防人員告訴記者,最早的“先遣隊”凌晨3點多就到了這里,先開辟一條“生命通道”。“把一線信息傳遞回來,方便車輛上去,先撤離人員要緊?!边@位消防人員說。
一位參與救援的人員說,一開始大巴車上不去的時候,他開來一輛私家車,“太遠了,我能幫助運送一些轉移人員”。
一路上,王景杰看到不少村民從山上下來,他們要暫時離開家,等待一切如常再回來。
直到前方再沒有路了,核心救援區域石屋子村闖入視線——在救援之前,王景杰和隊友們接到了任務,要先送兩位被困在房屋里的老人出來。兩位老人已經七八十歲了,腿腳不便,因此被困在原地。
老人所在的房子附近遍布破碎的石板,運送過程十分危險。王景杰他們索性成立了一支小分隊,十余名消防員以手為梯,相互接力傳遞,在陡峭的山坡和湍急的水流中,將老人安全送上了運送的車輛。
山路旁有不少莊稼地,令人欣慰的是,玉米在經受了一整夜狂風暴雨的襲擊后,大多數仍屹立不倒。
救援不停歇
在石屋子村的核心救援區,曾經的家園,此刻只剩下零碎的木頭、斷裂的石板和扭曲的鋼筋,雜亂地堆疊著。
一段被泥石流沖開的陡坡長約300米,這里曾是村民的家,如今滿眼盡是褐黃色的泥,碎石板與斷裂木梁橫七豎八。
上百個橘紅、迷彩和深藍成了這黃褐色之上的一抹亮色。路斷了,大型器械被陡峭崎嶇的山路阻擋在外,救援隊員們用鐵鍬,有的索性徒手,在散落成零碎木頭和石板的廢墟上挖掘著。
這是一場大山深處生命至上的救援。災情發生后,省市區立即統籌調度消防、公安、武警等救援力量550余人迅速趕赴現場,攜帶無人機及生命探測設備全力搜救失聯人員,緊急轉移受災群眾290人。
22日下午6點,記者在這里再次遇到了王景杰,他身上的長袖救援服早已被汗水和泥漿浸透,緊緊貼在身上,腳上的膠鞋裹滿了厚重的泥巴。
陡坡底部,一座房屋被深埋,只有變形的屋頂一角,頑強地刺破泥層露在外面。就在屋頂旁,二十多位救援隊員正在奮力挖掘?!跋旅婧芸赡苓€有被埋壓的人員。”王景杰說。
旁邊,一幢相對完好的民房成了這處救援點的臨時“生命線”。二樓窗口,有人緊盯著熱成像儀屏幕,現場救援畫面通過線纜實時傳輸到指揮所。
“太熱了,光爬上來這一路,全身就濕透了?!蓖蹙敖苈曇衾飵еv,眼神卻依然望向那片挖掘點。跟著上來的幾只救援犬也累壞了,舌頭耷拉著,急促地喘著氣,只想往水里鉆。
空投挖掘機
晚上7點,暴雨肆虐后的山區,空氣黏稠悶熱,仿佛擰得出水。
連續奮戰超過十個小時,王景杰在救援現場找了塊還算干凈的石頭坐下,吃上了當天的第一頓飯:半塊白色的餅,就著一瓶礦泉水,狼吞虎咽地塞進嘴里。
在他身旁的空地上,還放著幾包塑料袋裝好的食物,這都是直升機為前線救援人員帶來的補給食物。王景杰說,他們沒有固定的排班表,也沒有人命令休息,大家默契地輪換著,“誰實在累得抬不起胳膊了,就默默退到旁邊喘口氣,喝口水,立刻又有隊員毫不猶豫地補上位置”。
“不能放棄任何一點希望?!?6歲的張濤接過話來。他抬頭望了望陡峭的山路,直升機的轟鳴聲恰在此時掠過頭頂,巨大的氣流卷起塵土,轟鳴聲打破了沉悶。
“起飛、降落時直升機螺旋槳發出的轟鳴聲一直就沒有斷過,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架了。”王景杰抬頭望向天空,一架運輸直升機正在低云層間穿行。
“它們發揮了很大作用?!蓖蹙敖苷f,這些“空中精靈”將第一批食物、藥品和緊急救援物資及時送到現場,為搜救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三兩口吃完手中的食物,安全帽重新扣在濕漉漉的頭發上,王景杰翻過倒塌的石堆,重新開始了救援工作。
根據安排,22日晚上9點多,王景杰與白天一同上山的一批隊友準備徒步下山進行輪換休整。在下山路上,碰上了一輛正在平整道路的挖掘機。由于道路被毀,為了爭分奪秒打通生命通道,這臺挖掘機是由從省外征調的直升機運過來的,這也是進入救援核心區的第一臺大型工程設備。
車輛停放在山腳下的一處空地上,車門打開又關上,將空氣的潮濕、濃重的泥土味和十幾個小時的疲憊一起鎖在狹小的車廂里——這里將是王景杰和隊友當晚的休憩之所。
王景杰費力地脫下那件早已被汗水反復浸透、緊貼在身上的外衣,隨手搭在椅背上。車廂內昏暗的光線下,他掏出手機,得知山上的救援核心區已經供上了臨時電。
窗外,閃電無聲地明滅,打亮厚重的云層。這注定是一個短暫且不安穩的休憩,他們必須保持警醒,隨時準備回到那片需要他們的山中。
(文中人物名稱為化名)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