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的那個春日,當河南大學的校園里還回蕩著畢業季的躁動,一位英語專業的青年卻將目光投向了校園之外的世界。當 “人民的好醫生” 周禮榮的報告會落幕,他攥著剛寫就的新聞稿奔向開封日報社時,或許并未想到,這個夜晚的奔忙,會成為他 “半生筆墨系新聞” 的序章。從河南大學外語系的課堂到鄭州十五中的講臺,從鄭州電視臺的攝像機前到《登封報》的編輯部,再到登封市人大的辦公室,弋佑君的人生軌跡始終繞不開 “新聞” 二字。這份跨越數十載的堅守,不僅是一個人對理想的執著,更是一代新聞人用筆墨記錄時代的縮影。
青衿寄志,筆鋒初著華章
弋佑君與新聞的緣分,早在大學時代便已悄然萌芽。彼時的他,是河南師范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的學生,卻對文字有著近乎本能的敏感。校園里的學生通訊社,成了他施展才華的第一個舞臺。在這里,他穿梭于教學樓與會議室之間,捕捉著系里籌備新專業、師生活動的鮮活素材,筆下的文字常常出現在校內報刊的版面上,字里行間透著對生活的細膩觀察與對表達的熱切渴望。
1983 年 4 月 14 日,是弋佑君新聞生涯中值得銘記的一天。“人民的好醫生” 周禮榮 —— 那位創造了國內首例斷指再植手術奇跡的鄲城縣醫院的醫生,受邀到河南大學作報告。當全場的掌聲還未散盡,臺下聆聽報告的弋佑君已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條極具價值的新聞。走出大禮堂,他顧不得吃晚飯,沖進教室,僅用十幾分鐘的時間就寫好了一篇200多字的稿件,又立即上街往開封日報奔去。傍晚時分,他攥著還帶著體溫的稿件來到報社編輯部時,一位編輯告訴他,當天的報紙已排好版送車間印刷了,“擱這兒吧”。弋佑君失望地離開了。令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當他走進教室走廊路過閱報欄時,掃了一眼當天的《開封日報》,發現那篇稿件竟然見報了 ——《大學生在農村同樣有作為》一行黑體大字在報眼里格外醒目,一下子吸引著了他的目光。他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心里只覺怦怦亂跳。這可是他的第一篇新聞作品啊!一下課,他跑到附近報亭,一下子買了5張當日的《開封日報》。從此,新聞的種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深根。
大學四年,他的書桌前總是擺著兩樣東西:英語課本與新聞稿紙。左手翻著語法書,右手便在稿紙上寫稿子,兩種看似不相關的文字在他的生活里和諧共存。大學畢業那年他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研究生,即便因缺乏系統教材、自學時間倉促而未能如愿,這份對新聞的執念也未曾消減半分。畢業前夕,他伏案寫下一封封自薦信,寄往河南日報、河南廣播電臺、鄭州晚報等多家媒體,字里行間寫滿了對新聞事業的憧憬:“作為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既懂新聞業務又懂外語,方能更敏銳地洞察世界。” 信封投入郵筒的那一刻,他仿佛聽見了理想生長的聲音。
執教省會,癡心未改航向
1984 年 7 月,弋佑君從河南大學畢業,被分配至鄭州市第十五中學任教。站在三尺講臺上,他手持粉筆教授著 ABC,心里卻始終惦記著新聞的 “方寸天地”。那時的鄭州十五中,校園里的人們認為 “當教師就得干一行愛一行”,黑板與教案才是教師的 “本分”,而他在課余時間背著挎包跑采訪、寫稿子的舉動,在一些人看來是 “不務正業”。
但弋佑君從未因此停下腳步。白天,他是講臺上嚴謹的英語老師,帶著四個班的學生在字母與語法中穿梭,板書總是寫得工工整整,生怕漏了一個單詞;夜晚,他便成了追光的記錄者,將目光投向鄭州的街頭巷尾。大同路夜市里摩肩接踵的人群,小販的吆喝聲與顧客的討價還價交織成最鮮活的市井圖畫,通過他的筆轉換成文字出現在第二天的《鄭州晚報》上:《大同路夜市熱鬧顧客摩肩接踵》。白莊村現代 “巧珍” 因文憑改變命運的故事,通過他的報道成了當時的新鮮事:《“巧珍”有文憑,方可嫁白莊》。這篇報道以不同的標題分別刊登在《河南日報》和《鄭州晚報》上,引起了社會的重視。《鄭州晚報》配發評論:《逼出“巧珍”一張文憑來》,評述了那個年代農村青年學知識、有文憑的重要性。
即便在被校領導批評 “不務正業” 時,他也未曾動搖。在鄭州十五中的兩年里,他不僅寫下了《怎樣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十五中的答案是:切忌空洞說教》這樣為學校 “歌功頌德” 的稿件,更堅持記錄著與教學無關的社會新聞。星期天,別的老師回家休息,他卻騎著車穿梭在鄭州的街巷,往往深夜而歸。路燈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那影子里,藏著一個青年對理想的倔強 —— 他不愿讓新聞的火種在講臺與教案間熄滅。
輾轉求索,終向新聞殿堂
命運的轉機,往往藏在堅持的縫隙里。1986 年暑假,弋佑君聽聞登封的“老鄉”——時任鄭州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的牛玉乾被任命為鄭州電視臺首任臺長,冒昧地揣著拜師求教的心情登門拜訪他。彼時的鄭州電視臺初建不久,機房里的設備還帶著新機器的金屬味,采編人員捉襟見肘,正需要能寫會跑的人才。見到佑君,牛玉乾仍記得這個曾送他《故事大王》(期刊登載有弋佑君作品)的青年老鄉。牛玉乾看過弋佑君寫的文章和新聞報道,驚奇他對新聞的敏感性,更欣賞他字里行間的靈氣,當即決定讓他來臺里實習,還讓他填了工作調動申請表,希望有機會把他調到電視臺來工作。
在鄭州電視臺實習的一個月,成了弋佑君新聞生涯的 “加速期”。他與攝像記者搭檔,白天在采訪現場奔波,晚上不顧疲勞伏案趕稿。從《鄭州黃河公路大橋成功合龍》到《鄭州市區內環路開通》,這些關乎城市發展的重大事件,經他的筆,配合新聞畫面變得鮮活而厚重。他寫大橋合龍時工人臉上的汗水,寫內環路開通時市民的歡呼,那些細節讓冰冷的工程報道有了溫度。他不僅證明了自己能寫社會新聞,更展現出駕馭重大題材的能力。
實習結束后,命運再次將他推向更貼近新聞的地方。這年暑假過后,他被調至登封縣教育局任通訊專干,終于能 “名正言順” 地與新聞為伴。在這里,他背著挎包深入各鄉鎮學校,泥濘的鄉間小路留下他的足跡,教室里孩子們的朗朗書聲成了最美的背景音。他采寫的稿件一篇接一篇登上《鄭州晚報》《河南日報》的版面,每一個鉛字都像是對他付出的回應。1988 年 9 月,《登封報》復刊,弋佑君立刻被組織部門調入,成為一名專職新聞記者。當他第一次以 “本報記者” 的身份署名時,那個從河南大學學生通訊社走出的青年,終于抵達了夢想的殿堂,眼里的光比當年在閱報欄前看到處女作時還要亮。
深耕登封,筆底蘊含深情
在《登封報》工作的10年,是弋佑君新聞寫作的 “黃金期”。他如魚得水,將筆觸伸向登封的山山水水、市井鄉野。嵩陽書院的 “大將軍”“二將軍” 柏遭受蟲害,他冒雨跑到書院,看著老樹枯萎的枝葉,心疼得直皺眉,筆下便有了《“大將軍”、“二將軍” 泣嘆:誰來救我》,字里行間滿是對文化遺產的憂思;少林景區開展治理整頓,他跟著執法人員蹲點暗訪,看那些 “宰客刀” 被收繳,聽游客的贊嘆聲,于是寫下《收繳 “宰客刀”,誠待八方人》,用客觀的報道記錄著景區的蛻變。這些稿件不僅因為題材鮮活,更因字里行間的溫度與深度。
他的新聞從不局限于 “大事”。在登封的鄉鎮采訪時,他會蹲在田埂上聽老農講收成,看金黃的麥子在風中起伏,便有了關于農業發展的通訊;也會跟著村干部走村串戶,看他們為修路、引水奔波,筆下便多了基層干部的群像。那些關于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報道,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帶著泥土的芬芳;那些記錄基層干部為修路、引水奔波的通訊,不用刻意煽情,卻總能打動人心。他常說,新聞的生命力在現場,只有腳踩在土地上,筆下的文字才會有力量。
即便后來離開了《登封報》,調任登封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弋佑君的筆也未曾停歇。在人大這個 “新聞富礦” 里,他挖掘著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權力機關的監督職能和制度建設的鮮活素材,追尋代表們為民生問題而開展視察、調查的腳步,反映基層群眾對政策的期盼和呼聲……寫下的稿件多次在鄭州市人大新聞作品評選中獲獎。
作品結集,墨香漫溢芬芳
“一生心血結成字”。近乎半生的新聞生涯,弋佑君數千篇的新聞作品,最終凝結成了一本厚厚的《弋佑君新聞作品選》。書中收錄了他從 1983 年到近年的新聞作品:183 篇消息、107 篇通訊、33 篇評論,從《開封日報》報眼的“處女作”,到《鄭州晚報》《河南日報》的 “豆腐塊”,再到《登封報》《登封時報》的通訊和評論,電子版稿件按時間排序,每一頁都藏著一段歲月的故事。對于新聞生涯中那些難忘的采訪過程,他特意在部分作品后附上采訪經歷與自評,字里行間滿是對后輩的期許:“希望初學新聞的朋友能看懂,哦,原來新聞是這么寫的。” 那語氣,像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耐心講解,生怕學生聽不懂。
書中的每一篇稿件,都是一段時光的切片。會議新聞記錄著登封發展的決策過程,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產業布局,字里行間藏著城市成長的密碼;人物通訊里藏著普通人的奮斗故事,教師、農民、基層干部,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不普通的人生;社會新聞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從夜市的熱鬧到景區的治理,見證著生活的日新月異。他保留這些文字,不僅是為自己的半生心血留痕,更是想為寫志書的人提供素材,為那些曾出現在報道中的人們留份紀念 ——“他們或許弄丟了當年的報紙,我替他們存著。”
從 1983 年那個攥著稿件奔向報社的青年,到如今仍在燈下改稿的老者,弋佑君用半生證明:理想從來不是瞬間的燃燒,而是長夜里的點點星光。他的筆下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只有對時代的真誠記錄;他的人生沒有波瀾壯闊的傳奇,只有對理想的執著堅守。正如他在自序中引用的邵飄萍語:“余百無一嗜,惟對新聞事業乃有非常趣味,愿終生以之。” 這,便是弋佑君 “半生筆墨系新聞” 的最好注腳。(閻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