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孫兆 胡畔 王有軍
2025年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注重同東北地區其他省份的協同聯動,形成融合發展的格局”。這一戰略部署不僅為長春都市圈建設錨定了坐標,更揭示了新時代東北振興的破局密鑰——以城市群協同打破行政壁壘,以產業融合重構區域競爭力,通過長春—東北協同聯動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7月中旬,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跟隨中宣部組織的“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吉林省長春、吉林、四平、遼源、松原、延邊等地,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科創園區、鄉村民宿實地了解到,吉林省正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深厚的產業底蘊與澎湃的創新活力,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目光。這片承載著歷史厚重與現代激情的黑土地,踏實踐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正以都市圈為支點,憑借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開放合作和鄉村振興,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奮進篇章。
老工業里現代化十足
汽車與軌道交通行業作為吉林的支柱產業,在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建設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這其中,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汽”)與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以其深厚底蘊與創新活力,彰顯著吉林工業邁向高端制造的堅定步伐。
當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走進紅旗繁榮廠區,仿若踏入了未來汽車制造世界。沖壓、焊裝、涂裝、總裝、電池電驅車間有序分布,工業機器人精準作業,自動導航運輸車往來奔忙,智能控制屏數據閃爍。在這里,每54秒就有一輛汽車下線,平均每天有約1000臺汽車從這里走下流水線。
與中國一汽的汽車制造交相輝映的是,中車長客在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卓越成就。在生產車間,智能動車組、氫能源市域列車等高端產品相繼下線。中車長客借助5G、自動化、物聯網、視覺識別、大數據分析等數字化技術,實現制造過程數據自動采集、操作智能控制、質量精準管控。
中車長客流程與數字化部副部長關吉瑞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中車長客自主定制開發的生產制造管理系統,可依據訂單自動生成計劃,精準派發任務至工位,物料按需配送,流程高效流暢。此外,憑借數字化管理與智能裝備,中車長客在碰撞吸能、振動噪音、超導技術等方面成果斐然,持續提升生產效能。
放眼未來,長春市光電信息產業的發展,更是其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現代化都市圈增長極的生動實踐。作為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東北地區首家國家級“獨角獸”企業,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構建起了“衛星研發—數據應用—產業孵化”的全鏈條生態,帶動上下游超千家企業集聚,形成從衛星零部件制造到遙感信息服務的產業集群。
從汽車到軌道交通再到光電信息產業,吉林的工業力量憑借科技創新與產業協同,正在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華麗轉身,不僅在國內外市場綻放奪目光彩,更為吉林乃至中國的工業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黑土地上“耕”勁十足
盛夏時節,暑氣蒸騰,漫野的玉米稈隨風而動,葉片在微風里輕展,眼前的一切,如同大地的脈搏一樣,在悠然跳動。
在這片坐擁“世界黃金玉米帶”“世界黃金水稻帶”雙譽的沃土之上,藏匿著吉林的“倉廩密碼”,以僅占全國4%的耕地,產出了全國6%的糧食,糧食商品率超過90%,全國每10斤商品糧,就有1斤產自吉林,這里是當之無愧的“中華大糧倉”。
從飽滿如珠的稻粒到沉甸甸的玉米穗,吉林這片黑土地以春華秋實的輪回,默默托舉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千年古訓,守護著萬家煙火的安穩。數據顯示,吉林黑土耕地面積9811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87%,為守護珍貴的黑土地,當地大力推廣“梨樹模式”,采用秸稈覆蓋還田等技術,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升肥力,在守護“耕地中的大熊貓”的同時,讓黑土地持續“耕”勁十足。
作為全國唯一以玉米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農高區,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充分發揮國家級平臺先行先試示范作用,為區內企業搭建高質量發展脈絡。
種業作為農業的“芯片”,在吉林備受重視。鴻翔種業等企業扎根科研,培育出眾多優良品種,為糧食高產穩產筑牢根基。以玉米為例,從創新育種實驗室誕生的優質品種,在標準化種植的田間地頭茁壯成長,為后續產業鏈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鮮食玉米產業也成為了吉林農業發展的新亮點。在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空氣中飄散著濃烈的玉米香味,幾十名工人正在流水線旁有序作業,機械運轉聲、清水聲此起彼伏。新鮮的玉米經過切割、洗滌、蒸煮、塑封等一道道工序,從這里走出吉林,走向全國人民的餐桌。
耕地保護持續發力、科技創新成果深度轉化,讓農業產業鏈條越拉越長。長春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雪飛表示,長春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現代化,依托長春國家農高區,大力推進種業振興。同時,積極推進衛星遙感、激光農業、物聯網、北斗導航、5G等新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應用,在農安和公主嶺建設兩個無人農場,系統展示耕、種、管、收各環節無人化作業應用場景,用科技創新助力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對外開放中“鮮味”十足
國際航線開通12條,航線網絡不斷拓展;2024年中歐班列承運貨值超20億元;TIR國際公路運輸實現“去回雙通”,“吉企吉貨”馳騁東北亞,運量躋身全國前三;東北首個城際海鐵聯運X436次特快班列開通,長春至大連8小時直達,運輸效率提升3倍,物流成本降低20%……一組組數據,揭示了吉林這個近海不靠海的內陸省份正“面朝大海”,一步步邁出對外開放的堅實步伐。
在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海陸空鐵“四位一體”的物流體系,讓長春實現了“借港出海、通聯世界”;在匯聚了全球近60個國家6萬種商品的長春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線下體驗、線上下單、一鍵送達的購物模式讓消費者們不出國門即可“嗨購全球”。
長春市商務局副局長李作新表示,長春市始終將對外開放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以“產業+通道+平臺”三維驅動,以“專班+政策+服務”三重機制,深入融入國家開放大局,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支點,持續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加速從內陸城市向東北亞區域合作中心樞紐邁進。
向高質量對外開放邁進的并不只有長春。作為吉林省通往俄羅斯的唯一公路口岸,琿春口岸里藏著讓國人“帝王蟹自由”的密碼。據琿春市口岸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孫居峰介紹,依托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琿春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特別是大力進口俄羅斯活鮮產品,僅2024年,琿春口岸進口的俄羅斯鮮活海產品就達2.5萬噸。
目前,琿春口岸(年設計通關能力為60萬噸、60萬人次)已達到了通關能力的臨界值,新琿春公路口岸正在籌建。據悉,新口岸將設置貨檢通道8進8出、旅檢通道10進10出,設計年過客能力200萬人次和200萬噸。這一舉措,將讓琿春這一邊境小城的對外開放之路更加“鮮”活。
“長白雄東北,嵯峨俯塞州。”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是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實踐,中國經濟時報采訪組在歷時7天的調研中,深刻感觸到吉林改革實踐的深層突破,也深刻感知到吉林正通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動能培育壯大”的雙輪驅動,實現老工業基地的范式重構。這片被長白山滋養的土地,正以壯闊的實踐書寫著區域發展的新篇章。
(編后語:后續中國經濟時報還將采用“點、線、面”結合的立體視角,深度挖掘和展示吉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生動實踐,揭示吉林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密碼”,敬請讀者關注。)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