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嶺南現代農業廣東省實驗室教授羅錫文走進田間地頭無人駕駛收割機在田間收割水稻河源市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無人駕駛收割機進行水稻收割作業無人駕駛插秧機在田間作業
無人駕駛旋耕機在田間作業無人駕駛收割機將收割的稻谷裝進無人駕駛運糧車無人機巡田撒藥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核心區達1500畝下壩村面貌日新月異昔日的農田機械化程度不高,糧食產量也較低
嶺南七月,驕陽似火。河源市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的田野間,金黃的稻穗層層翻涌,匯成一片豐收的海洋。中國工程院院士、嶺南現代農業廣東省實驗室教授羅錫文的目光,正追隨著在稻浪中自主穿行的多臺“鐵牛”。
“從前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插秧、灑藥、收割,汗滴禾下土,腰桿子都要‘累斷’。”羅院士感慨萬千,手指輕點著智能終端屏幕,“如今,站在田頭‘指點江山’,這‘聰明田’就把活兒干得又快又好!”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多臺無人駕駛收割機正沿著預設的“無形軌道”,在烈日下精準、高效地吞吐著稻谷。農戶無需下田,豐收已在“云端”掌控之中。
2020年冬,“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搭乘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完成太空之旅。這批特殊的“旅客”返回地球后,首選落戶地正是下壩村。這些“天外來稻”在下壩村的田間地頭經過細心的篩選和培育,在充滿智慧的農田中茁壯生長,并成為廣東省唯一入選2025年全國超級稻的常規絲苗米品種,米質達部標優質2級,食味評分超過91分。
這片被鄉親們自豪地稱為“聰明田”的沃土,正是“百千萬工程”強力賦能下催生的核心碩果——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農場負責人王鍵寬笑言:“我們給這片沉睡的土地,裝上了‘千里眼’和‘智慧腦’。”
他描繪的,并非遙不可及的藍圖,而是下壩田野上日復一日的真實圖景:搭載北斗導航的智能插秧機與無人駕駛收割機,如同被無形之手精確牽引,在阡陌間行走自如,株行距精準至厘米,田壟如棋盤般規整;田間地頭悄然布設的傳感器網絡,如同敏銳的神經末梢,時刻捕捉著土壤的每一次“呼吸”與作物的細微“饑渴”,精準預判潛藏的病蟲害風險,讓農事決策“胸有成竹”。
在羅錫文院士領銜團隊的技術支撐下,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深度集成物聯網、北斗導航、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成功打通了水稻“耕、種、管、收”全流程無人化作業的“任督二脈”,成功喚醒了柳城鎮過去沉寂的撂荒地。其核心區達1500畝,各類智能農機嚴陣以待,通過“云端大腦”遠程發號施令。作業效率較傳統人工躍升50倍以上,農業生產效能實現質的飛躍。作為廣東省技術最前沿、規模最龐大的水稻無人農場標桿,其智慧光芒正輻射周邊超萬畝農田,成為下壩村借力“百千萬工程”東風,邁向智慧農業高地的耀眼燈塔。
田埂上,80后、萬綠智慧無人農場飛防隊隊長黃志東正專注操控著無人植保機。隨著他的指令,細密的藥霧如薄紗般均勻灑落,在驕陽下折射出一道道微小的彩虹。“‘百千萬工程’帶來的這股春潮,不僅滋養了土地,更悄然改變了我們鄉村人才的‘流向圖’。”作為農場技術骨干,黃志東和團隊駕馭著“空中衛士”,為農業精準護航。“降本增效,精細化管理,作用太大了!”黃志東坦言,智慧機械深入田間,顯著降低了水稻種植成本。在他身后,越來越多像他一樣懷抱技術、心系鄉土的年輕身影,正循著“百千萬工程”的召喚回歸這片希望的田野,為古老的下壩村注入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氣與創新脈動。
智慧農場不僅盤活了村中“沉睡”的土地資源,更以“土地流轉租金+家門口就業”的多元模式,編織起緊密聯農帶農的共同富裕紐帶。村集體經濟的“腰包”日漸豐盈,為民辦實事的底氣也更足了。昔日泥濘的村道鋪上了平整的水泥,村莊面貌日新月異,村民參與農業生產的熱情被科技點燃,空前高漲。
無人農機的轟鳴取代了耕牛的哞叫,無形的數據流浸潤過世代躬耕的田疇。下壩村的“智”變,不僅是一個村莊的涅槃新生,更是一條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嶄新路徑,正在廣闊的南粵大地上清晰延展。它正以先行者的姿態,為廣東“百千萬工程”擘畫的壯麗未來,探索著充滿智慧的答案
來源:東源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