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是推動廣東縣域高質量發展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總抓手。然而,若青年群體不愿回歸鄉村,城鄉融合發展將淪為空談。聚焦“人”這一核心主體,破解“鄉村無人”發展困局,河源繼“十帶百坊千創客”后,又有新動向——
河源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謝春艷,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日報社)專職編委郎國華,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羊城晚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胡泉,東源縣委書記秦衛民等出席活動并見證簽約。
廣東“媒體+”行動實施一周,河源即以“媒體+鄉村創客”回應人文經濟學命題。7月22日,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日報社)、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羊城晚報社)、中共東源縣委宣傳部聯合打造的東源縣“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在河源市糖巢創社區創客之家揭牌,并簽署戰略框架合作協議。
依托省級主流媒體在內容生產、品牌策劃、渠道分發領域的突出優勢,工作室將以農產品IP孵化、全域傳播聯動、人才培訓反哺三大關鍵路徑,構建“創意孵化—傳播賦能—銷售轉化”完整閉環。其致力打造的文化服務業聚集地,不僅豐富鄉村業態場景,而且為河源返鄉青年提供創業方向和實踐平臺。
河源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謝春艷,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日報社)專職編委郎國華,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羊城晚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胡泉,東源縣委書記秦衛民等出席活動并見證簽約。
開辟價值共生賽道
7月16日,廣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委宣傳部聯合印發《“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
作為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出臺的“媒體+”賦能鄉村振興政策文件,該方案提出深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到2027年實現促消費、促外貿、促文旅、促農民增收、促媒體轉型五大目標。
方案印發后,樂昌、陽西等縣級行政區,以及湛江等地級市緊鑼密鼓,相繼出臺“媒體+”。譬如,樂昌市以“媒體+”賦能“樂農優品”系列農產品,湛江將“12221”市場體系內核融入“媒體+”,并對農產品物質價值之外的文化價值、品牌價值,甚至情緒價值多所著墨。
就河源而言,“媒體+”,應該“+”什么?
從河源“1+3”農業龍頭產業的角度,生態畜禽以及絲苗米、油茶、茶葉,誰才是擁抱媒體的最優“人選”?
“大多數縣區農產品種類不夠豐富、不上規模。倘若只是‘媒體+農產品’,以賣農產品為旨歸,未免窄化這一首創之舉。若是僅僅‘+理念’‘+價值’,無具體實物支撐,那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方案印發以來,東源縣聞令而動,組建專班,并迅速召集省級主流媒體以及專家學者召開座談會。經過多番論證,東源將焦點對準鄉村創客群體。
什么是“創客”?為什么是“媒體+鄉村創客”?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指一群出于興趣與愛好,樂于分享設計文件、源代碼、制作過程和經驗教訓,并利用數字技術和傳統工具,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產品的人。創客運動是數字技術革命、互聯網社區文化以及人類內在創造沖動相結合的產物,在過去近20年里,它借助眾籌、教育推廣、政府支持和持續的技術進步,深刻影響創新方式、教育理念和制造業格局。
“+鄉村創客”,東源有基礎,河源有謀劃。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東源縣引浙江經驗入河源,以運營思維發展鄉村,于仙塘鎮打造全市首個創客社區。目前,糖巢創客社區培養吸引青年創客近200名,簽約入駐企業、商家20余家,拓展農產品電商、鄉村文創等多種業態。以此為萌蘗,今年,結合落實“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河源啟動“十帶百坊千創客”培育行動,在全市范圍內培育千名創客,推動示范帶內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除央企、國企、民企以及熱心鄉親外,媒體亦是社會力量重要組成部分?!?/strong>活動現場,秦衛民表示,“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將充分營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聚才氛圍,網羅培育一批愛農村、通農業、懂媒體的青年創客。以人的才智為支撐,精準把握“一湖一縣一盆地”以及環萬綠湖世界級“湖泊+”綠色發展區建設的雙重機遇。
媒體人亦是創客
“此次工作室掛牌,既是南方報業深化‘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關鍵一步,又是探索以‘媒體+智庫+產業’拓展在地服務的‘試驗田’。”揭牌現場,郎國華表示,南方報業將與東源攜手破題人文經濟學,助推“東源模式”成為“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的標桿樣本。
河源與省級主流媒體一直互動頻頻。7月3日,南方報業召開了集團系統性變革動員部署會。會上,南方智媒發展共同體正式成立,東源縣融媒體中心等30家市、縣(區)級融媒體中心成為首批共建成員,與南方報業攜手探索媒體融合新路徑。搭建矩陣、營造生態,深度合作、互利共贏。依托“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雙方將共同營造“專業媒體+鄉村創客”創作生態,開辟“媒體+縣域”價值共生新賽道。
如今,各行各業的創業者或多或少都是新媒體人。在媒體系統性變革背景下,媒體人不只是記錄者與觀察者,更要成為突破舊模式與舊觀念的“創客”——通過策劃若干事件,以故事化敘事、視頻化表達為手段,讓鄉村成為城市人向往的地方,“去有風的地方”在云南大理,亦在河源東源等廣袤天地。
回顧世界創客浪潮,從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到數字藝術、傳統手工藝數字化、教育玩具、農業科技、社會創新項目等,創客的身影無處不在。如今,創客模式不僅成為企業推動開放式創新的核心引擎,更成為快速驗證原型構想、孵化初創項目的關鍵路徑,其價值已在實踐中得到充分印證。不過,創客領域仍面臨商業化路徑探索、創客空間可持續運營等諸多深層挑戰。因此,對于“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而言,市場轉換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100天創業陪跑,100個創客培養,100個項目培育。”東源縣新時代和美鄉村研究院院長林榮斌談及,依托省級媒體以及浙江團隊資源和經驗,糖巢創客社區將開展常態化培訓,加快“茨菇西施”“百香果小哥”等更多本土創客培養,重點孵化仙湖茶、萬綠湖鮮、航空絲苗米三大縣域標志性農產品IP。
依托省級媒體以及浙江團隊資源和經驗,糖巢創客社區將開展常態化培訓,加快“茨菇西施”“百香果小哥”等更多本土創客培養。
在此基礎上,工作室將在糖巢創客社區設立實體展銷廳,同步上線“萬綠東源”小程序,集成產品展示、直播帶貨、文旅預約功能,接入盒馬、美團等渠道,實現本地農特產品48小時直達灣區,全鏈路貫通從農產品生產基地到終端消費市場環節。同時,開發數字孿生展廳,運用VR技術還原茶園采摘、追龍節慶等場景,讓消費者透過屏幕感知茶葉背后的耕作智慧、節慶背后的社群聯結,觸摸客家文化的自然肌理的同時,使情感價值驅動經濟轉化,實現經濟活動與文化價值共生共榮
來源:東源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