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池夢蕊)7月22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召開上半年首都經濟形勢解讀和民生重點領域成效新聞發布會。會上,市發展改革委“疏整促”辦治理處處長焦春生介紹兩輪回天行動計劃實施成效和第三輪回天行動計劃有關情況。
2018年以來,北京市委市政府直面回龍觀天通苑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接續實施兩輪“回天行動計劃”,落地實施240余個重點項目,大力補齊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等民生短板,組織居民、社會力量多方參與,持續探索“回天有我”社會治理實踐。
前兩輪“回天行動計劃”直擊民生短板,公共服務增量提質實現新突破。“回天有教”補短增優,累計增加學位22000余個、普惠制幼兒園42家,新建學校堅持集團化辦學,先后引入清華附小、人大附中等17所名校名園,與西城、海淀等市屬優質學校“手拉手”結對共建,實現回天居民家門口“上名校”。“回天有醫”筑基強能,新建積水潭、清華長庚二期等三甲醫院,新增床位1900余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六街一鎮”全覆蓋,醫療設施便利度顯著提升。“回天有樂”豐富多彩,新增文體設施建筑面積約28萬平方米,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成為京北運動休閑新地標,打造“回天春晚”“幸福回天”等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品牌。
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得到新提升。“回天有路”暢聯提效,“一橫一縱”“五通五暢”主干路網架構基本成型。建成了林萃路、科星路等重要道路,實施北清路、安立路等快速化改造,打通龍域環路等十余條斷頭路,通勤效率顯著提升。軌道交通從4條線路、12座站點,提升至6條線路、20座站點,公共出行更加便利。優化調整60余條公交線路,實現“最后一公里”接駁全覆蓋。開通了國內首條通勤用自行車專用路,綠色出行成為新風尚。市政設施強化保障,置換64處自備井,12萬居民喝上放心市政水。建成服務22萬人的回龍觀配電網設施,電網接入負荷能力提高25%。持續實施積水點治理、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困擾多年的東小口溝綜合治理項目將啟動建設,保障區域防洪排水安全。
人居環境優化美化取得新成效。“回天有綠”織網成蔭,構建大尺度生態廊道,建成投用奧北森林公園一二三期、回龍觀生態休閑公園等17處公園,增加公園綠地面積408公頃。見縫插針織補社區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打造“天通項鏈”濱水空間,實現推窗見景、身邊有綠。42公里騎行綠道基本貫通,形成安全連續、覆蓋廣泛的“騎行+步行”網絡體系。“回天有序”縱深推進,加強主動精準治理,累計拆除違法建設360萬平方米,推進區域基本無違法建設鎮街創建順利收官。多措并舉緩解居民停車難題,增加停車位2萬余個。城市更新亮點紛呈,壓茬推進100余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迭代創新垃圾樓、鍋爐房等低效閑置空間更新利用路徑,多維填補“一老一小”服務短板。首開LONG街、回龍觀街道“兩廟一街”更新項目精彩亮相,獲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
促進產城融合,產業消費聯動發展迸發新活力。“回天有購”擴容升級,實施龍域、龍澤、龍德三大商圈改造提升,建成投用超極合生匯等高品質商業綜合體。動態織補提升便民服務網點140余家,“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基本實現區域全覆蓋。“回天有業”釋放紅利,持續擦亮“回+”雙創社區品牌,累計投用AI加速中心、龍域中心等雙創載體24家,吸引入駐項目團隊1700余個、從業人員2.8萬人。緊抓雙城聯動和“兩區”建設機遇,推進落地小米智慧工廠等重大產業項目,集聚中信科移動等一批高精尖企業。
深化“回天有我”,打造超大社區基層治理特色品牌 。累計召開各級黨建協調會近4300次,協商解決各類問題近萬件,試點建設黨建引領的“回天有約”基層協商議事體系。建立“部門列單、群眾點單”精準報到服務機制,37家市級單位、84家區級單位報到服務超7000次,推動解決一批重難點問題,讓基層治理成效更好惠及人民群眾。培育社會組織超2000家,打造路客聯盟等服務品牌,構筑新就業群體友好生態圈。堅持居民共治,積極創建大型社區命運共同體,開展社會志愿服務活動近9000場,形成“霍營管家”等一批基層治理品牌,居民家園共治意識顯著增強。堅持科技賦能,建設“回天大腦”,圍繞基層治理、社區管理、交通出行三大領域建設9大應用場景,為智慧城市建設夯實基礎支撐。
經過七年多的扎實推進,回天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院前急救呼叫滿足率、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等指標超過全市平均水平。
為進一步鞏固治理成效,市委市政府正在結合“十五五”規劃實施,編制第三輪回天行動計劃。近期,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金點子”“好主意”,邀請回天居民、企業等代表組建“編制伙伴”,收集了各方面意見建議3000余條,下一步將逐條認真研究,將群眾訴求深度融入第三輪行動計劃編制。
焦春生介紹,第三輪回天行動計劃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治理主題從“治理大城市病”向“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提檔升級,更加注重品質提升,突出精準治理,堅持民呼我應,精細織補公共服務和交通市政短板,見縫插針實現“開門見綠”,打造高品質宜居環境。更加注重產城融合,突出協同聯動,強化與周邊區域的交通直聯、產業互聯、保障串聯和服務并聯,積極承接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等創新資源外溢,系統激發區域消費活力和產業動能。更加注重示范引領,突出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各領域政策機制創新實踐,打造“回天有我”超大社區治理“首都樣板”,強化創新經驗的制度轉化和全面推廣。更加注重智慧高效,突出系統集成,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強化科技賦能城市治理,高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