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抖,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帕金森”,但在臨床上,特發性震顫才是更常見的“隱形殺手”。不少患者因為初期癥狀輕微,誤以為是“年紀大了”“太累了”而拖延治療,直到拿不穩筷子、無法簽字時才就診,錯過了最佳調理時機。更有甚者盲目服用抗震顫藥物,不僅效果甚微,還可能引發頭暈、乏力等副作用。
“特發性震顫的核心在‘肝’與‘風’,但絕非簡單的‘平肝熄風’就能解決。”這是從事中醫臨床近30年的盛大夫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看來,每個人的體質稟賦、病程階段不同,手抖背后的病機可能是肝陰不足、風陽內動,也可能是氣血虧虛、筋脈失養,甚至是痰瘀互結、阻滯經絡,“辨證不明,用藥就如隔靴搔癢,唯有找準癥結,才能四兩撥千斤。”
45歲的張先生就是典型案例。3年前他發現做精細活時右手會輕微顫抖,比如端茶杯、系紐扣,情緒緊張或疲勞時更明顯。起初他沒在意,直到去年晉升部門主管后,因開會發言時雙手抖得握不住發言稿,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西醫檢查排除了帕金森等器質性病變,診斷為特發性震顫,建議服用西藥控制,但張先生擔心副作用,輾轉找到了盛大夫。
初見時,盛大夫并沒有急于開方,而是花了20分鐘細致問診:“手抖是早晨重還是晚上重?有沒有口干口苦?大便是否成形?緊張時會不會加重?”隨后又觀察他的舌苔——舌尖偏紅、苔薄白,切脈時發現脈象弦細。結合張先生平時容易急躁、睡眠淺的情況,盛大夫指出:“你的問題根源是肝陰不足,虛風內動,長期工作壓力大、熬夜傷陰,才讓‘風邪’有機可乘。”
針對張先生的情況,盛大夫開出了以滋養肝陰、柔筋熄風為主的方子:白芍、生地、玄參滋養肝陰,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木瓜、雞血藤柔筋通絡,再加入茯苓、遠志安神定志。他特別叮囑:“服藥期間要忌辛辣、少熬夜,每天抽10分鐘做手部拉伸,配合情緒調節效果才好。”
用藥1個月后,張先生反饋手抖幅度明顯減輕,開會時握筆不再發顫;堅持3個月后,端茶杯、系紐扣等日常動作已恢復正常,睡眠質量也大幅改善。復診時,盛大夫根據他的恢復情況稍作調整,減少了熄風藥物的用量,增加黃芪、當歸補氣養血,鞏固療效。
最后,盛大夫提醒大家:特發性震顫雖不致命,但會逐漸影響生活質量。如果出現手部、頭部不自主震顫,尤其在做精細動作或情緒緊張時加重,一定要及時就診,別讓“小問題”拖成“大麻煩”。中醫調理講究“辨證施治、循序漸進”,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才能讓雙手重新找回穩定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