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經高喊"聯印制華"的印度,如今卻主動承認那只是"表演給華盛頓看的戲碼"。
先是跟中國對著干,現在又想著要合作;之前抱美國大腿,如今卻要重啟三邊機制。
到底是什么把莫迪政府逼到這個份上?這場"大難臨頭"的危機,究竟嚴重到什么地步?
96%的暴跌,把莫迪政府嚇出一身冷汗
96%!一個讓人心跳加速的數字。就在印度外長蘇杰生踏上五年來首次訪華行程的同一周,印度財政部公布了這個令人震撼的數據。
2024年第三季度,印度外國直接投資同比暴跌96%,創下了十年來的最大跌幅。這個數字像一記重拳,直接打在了莫迪政府的七寸上。更要命的是,失業率也飆升到了23%。
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印度制造",如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伯恩斯坦證券最新報告顯示,這個新興市場的增長速度已經停滯不前。
5月份,印度工業產出創下了九個月來的新低,電力需求和汽車銷售都在顯著降溫。連作為高端消費風向標的航空客運量也開始減速。摩根士丹利直接將印度2026財年的GDP增長預期下調至6.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跟著修正為6.2%,這個數字讓新德里的官員們徹夜難眠。多家歐美汽車制造商已經啟動了撤離評估。
比亞迪、長城等中國企業在印建廠的計劃,更是早就全面泡湯。這些曾經價值2000億美元的合作項目,如今只能在檔案柜里吃灰。更讓莫迪政府頭疼的是,美國的關稅大棒也開始發威。
7月15日,美國對印度鋼鐵、鋁、汽車零部件和紡織品等商品征收26%關稅。這些商品的總價值超過60億美元,直接切斷了印度的重要收入來源。
特朗普還威脅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征收100%關稅。而印度近四成的原油進口都依賴俄羅斯,這簡直是要了印度的命。經濟制裁就像一把刀,架在了印度的脖子上。
1:5的實力差距,終于讓印度服了軟
印度這次態度的轉變,不是突然醒悟,而是被現實逼到了死角。過去五年的強硬對抗政策讓印度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中印貿易額從2019年的877億美元驟降至640億美元。印度對華投資減少了78%,這個數字觸目驚心。但更讓新德里尷尬的是,即使在這種對抗情況下,2024年中印雙邊貿易額仍達到1384億美元。
中國連續三年穩居印度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這種難以切割的經濟紐帶讓印度政府倍感無奈。更致命的是印度制造業陷入的稀土危機。
當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控后,印度汽車產業陷入了"斷貨"困境。塔塔、馬恒達等印度制造業巨頭不斷向莫迪政府施壓。原因很簡單:印度85%的稀土依賴中國進口。
而全球超過90%的稀土加工產能都掌握在中國手中。更讓新德里難堪的是,一些印度企業為了牟取暴利,偽造最終用途文件。
他們將中國稀土轉賣給美國軍火商,引發了中方更嚴格的出口審查。這種做法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面對這種困境,印度政策界人士近期向中方傳遞的信號堪稱"驚人"。
他們坦言:"印度從未真心對抗中國,經濟規模1:5的差距讓我們清醒。"這種承認中國強大的表態,在印度政治史上極為罕見。
他們進一步表示,所謂"聯印制華"只是表演給華盛頓看的戲碼。這種坦誠背后,是戰略定位的徹底清醒。當特朗普政府同時威脅制裁中印購買俄油時,印度終于明白誰才是真正的風險來源。
美國在農業補貼和糧食出口配額上對印度的施壓,被《印度斯坦時報》直言是"勒索"。莫迪政府正面臨著國內的三重壓力。
一是經濟上產業鏈斷裂,二是戰略上遭美拋棄,三是政治上失去絕對多數。人民黨雖然連任,但失去了絕對多數地位,23%的失業率引發民眾強烈不滿。在這樣的背景下,莫迪政府才開始尋求中印大聯合來為自己破局。
歐洲的今天,就是印度的明天?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歐洲的困境為印度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鏡子。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時,歐盟一邊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一邊繼續大量購買俄羅斯化石燃料。
據統計,歐盟去年從俄羅斯進口的化石燃料總額達到219億歐元。而同期對烏克蘭的軍事和財政援助僅為187億歐元。這個數字對比,充分暴露了歐洲"雙重標準"的虛偽性。
德國的北溪管道項目更是這種矛盾的典型體現。一方面高喊對俄制裁,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俄羅斯的天然氣。
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德國經濟陷入衰退,能源成本飆升,制造業大量外流。這種"又當又立"的做法,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印度現在的處境與當年的歐洲何其相似。
一邊在國際場合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一邊又無法擺脫對中俄的經濟依賴。土耳其的做法則為印度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作為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卻是俄石油產品的最大買家之一。埃爾多安政府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既保持了與西方的盟友關系,又維護了自身的經濟利益。
但土耳其有著獨特的地緣政治優勢,橫跨歐亞兩洲的地理位置讓其擁有更大的騰挪空間。印度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面對美國的"二級制裁"威脅,印度的選擇空間極為有限。要么徹底倒向美國,放棄與中俄的經濟合作,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要么堅持"戰略自主",但必須承擔被美國制裁的風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第三條道路正在浮現。
那就是通過多邊合作機制,在大國博弈中尋找平衡點。中俄印三邊合作機制的重啟,正是這種思路的具體體現。
這個創設于1998年的機制,曾經在2006年圣彼得堡G20峰會上由三國領導人共同推動。但由于中印邊境沖突、印度對中國投資設限等因素,三邊合作機制基本停擺。
如今印度再次提到該機制,說明它在外部壓力下,希望借助多邊平臺來尋求支持和突破。
三個國家的秘密握手,要讓美國失眠了
7月的天津外長會議成為了多邊外交的重要舞臺。中俄伊印四國外長罕見同框,引發了"鐵四角"合作機制的熱議。
雖然印度在聯合聲明等環節仍顯露猶豫,但蘇杰生參會本身已釋放了重大信號。俄羅斯副外長魯登科透露,三國正就恢復擱置多年的合作機制深入磋商。
普京政府提議將合作升級為"能源-安全-金融"三位一體架構。這包括本幣結算石油貿易、聯合反恐演習和共建跨境基建等項目。
對莫斯科而言,這是打破西方圍堵的關鍵一步。在俄烏沖突持續、西方制裁高壓下,俄羅斯急需鞏固與亞洲大國的關系。而中俄印三國GDP總和占全球23%,人口超過30億。一旦形成協同機制,將徹底改變歐亞大陸的力量對比。
三國在關鍵領域形成的天然互補性,為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可以緩解中印的能源焦慮。
中國的制造業能夠填補俄印的供應鏈缺口。而印度的醫藥產業則對中俄形成有效補充。這種合作一旦形成規模,可能動搖美元霸權主導的SWIFT系統。
中俄印在金融結算、能源交易、技術標準等領域的協作,已足夠動搖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根基。更讓華盛頓擔憂的是,這種合作模式可能被其他新興經濟體效仿。
巴西、南非、伊朗等國都在密切關注三國合作的進展。如果中俄印形成穩定的"三角制衡",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影響力將遭遇結構性削弱。當然,三國合作也面臨著不少挑戰。
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仍存戒心,中印邊境摩擦也尚未徹底解決。俄羅斯則擔憂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可能影響其戰略獨立性。
此外,三國在一些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立場和利益也存在差異。但只要三國能夠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異的原則,這些困難都能夠克服。關鍵在于,三國都面臨著來自單邊主義的共同壓力。
這種外部壓力正在成為推動三國合作的強大動力。美國越是試圖分化和遏制,三國抱團取暖的動機就越強烈。
歷史經驗表明,過度的外部壓力往往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當年美蘇冷戰的教訓,華盛頓的決策者們不應該忘記。如果中俄印合作機制實質性落地,全球秩序的底層邏輯將被徹底改寫。
結語
印度這次"服軟",說白了不是示弱,而是大國外交的成熟表現,務實選擇勝過意氣用事。
多極化這趟列車已經開動,傳統的小圈子游戲規則正在被改寫,新的國際秩序加速成型。
面對這個變局,是繼續裝睡不醒,還是主動擁抱新時代?中俄印這個"三人行",你覺得能走多遠?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