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驚人消息在國際軍事領域引發廣泛關注。前五角大樓高級顧問、退役美國陸軍上校道格拉斯?麥格雷戈于在社交媒體爆料稱,美國用于防御和進攻的導彈庫存告急,僅夠維持約 8 天”的軍事行動需要。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打一場為期8天高強度戰爭,然后要么使用核武器,要么舉起白旗投降。
盡管美國官方尚未對此言論予以正式證實,但這一爆料絕非空穴來風。早在7月初,五角大樓就突然宣布暫停向烏克蘭交付部分軍援裝備。這一決定讓美國政界及其歐洲盟友大為震驚,也讓外界開始對美軍的彈藥儲備情況產生深深懷疑。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自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價值超過670億美元的武器和安全援助,包括5億多枚子彈和榴彈、31輛M1A1主戰坦克、300萬枚155毫米炮彈、5000輛悍馬、數十套防空系統等。
不僅如此,在新一輪巴以沖突、與也門胡塞武裝的長時間攻防以及以伊沖突等事件中,美國也都深陷其中,不斷消耗自身的彈藥儲備。例如,在與也門胡塞武裝的紅海攻防戰中,美軍為攔截胡塞武裝的無人機,頻繁發射昂貴的防空導彈,致使部署在該地區的美軍導彈驅逐艦彈藥消耗巨大。美國代理海軍作戰部長基爾比坦言,美國海軍現有導彈庫存已跌破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低警戒線。更要命的是,由于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美國軍工企業產能,遠遠跟不上彈藥的消耗速度。
美國媒體爆料,俄烏沖突爆發前期,運往烏克蘭的 “標槍” 反坦克導彈和 “毒刺” 防空導彈已使五角大樓的相關庫存減少了約1/3,而美國需要數年才能填補防空導彈的空缺。以 “薩德” 反導系統所用的反導攔截彈為例,美軍自2008年前后開始裝備“薩德”系統,直到今年1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才向美軍交付900枚 “薩德” 攔截彈,平均年產量僅幾十枚。但在12天的以伊沖突中,美軍部署在以色列的一套 “薩德” 系統就發射了七八十枚攔截彈,幾乎打光了一年的產能。
不僅是導彈,美國的155毫米口徑殺傷榴彈等炮彈產能同樣嚴重不足。美媒推算,美國軍工廠有望在2026年將155毫米炮彈等大口徑炮彈的產能提升到每月10萬枚,但俄羅斯在2024年就生產了450萬枚大口徑炮彈,烏克蘭每月更是期待獲得超50萬枚大口徑炮彈的供應,可見美國的炮彈產能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因為美國軍工企業不僅要滿足美軍自身的需求,還要向眾多盟友提供彈藥,進一步加劇了美軍彈藥補充的困難。
更為嚴峻的問題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于中國大陸加強對稀土出口管制,美國軍工企業面臨核心材料斷供、生產成本飆升及供應鏈重組的多重沖擊。一旦爆發大規模沖突,美軍在短短8天內就可能面臨導彈告罄的局面,屆時其軍事行動將陷入極為被動的境地,這也意味著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優勢正逐漸喪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前高級顧問杰弗里·薩克斯表示,自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后,美國隨即對華采取遏制政策,兩國關系開始惡化。目前特朗普仍在延續這一政策,其中臺灣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危險、甚至可能是全球最危險的爆發點。對于美國而言,當務之急是避免因臺灣問題引發戰爭,而不是什么遏制政策。美國必須停止向臺灣提供武器系統,否則無異于在中美之間制造戰端。他曾警告稱,“千萬別招惹另一個核超級大國——因為它真的能讓你萬劫不復”。所以,不僅核武器無法被使用,與軍事大國的常規局部戰爭,也被嚴格控制。
無獨有偶,美國智庫也建議特朗普政府減少在中國“家門口”的軍事存在,撤回在臺的500名美軍教官,避免卷入不必要的武裝沖突之中。毫無疑問,當美方發現自己連持續兩周的常規戰爭都難以為繼時,任何理性的政治家都不會為“臺獨”分子賭上國運。美軍彈藥庫存被爆告急,特別是美國國內一再出現“棄臺”的呼聲后,讓民進黨當局預感大勢不妙。
早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蕭美琴一改往日強硬態度,稱“我們不會主動挑釁,也無意與大陸發生沖突”。這種態度的轉變,說明實力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如今,大陸的綜合實力已對臺形成壓倒性態勢。當解放軍的航母在臺島以東演練封鎖時,當戰機越過所謂的“海峽中線”,統一的倒計時早已在實力消長中悄然啟動,留給“臺獨”勢力的時間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