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門店停戰(zhàn)協(xié)定簽署
抗美援朝紀念日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首批作戰(zhàn)部隊入朝;10月25日,志愿軍第40軍第118師在兩水洞、豐下洞地區(qū)與由溫井向北鎮(zhèn)進犯的李承晚軍進行了一次遭遇戰(zhàn),全殲敵軍一個營及一個炮兵中隊。這是志愿軍赴朝后的首戰(zhàn),戰(zhàn)后、主席致電:“慶祝你們初戰(zhàn)勝利。”
1951年,黨中央決定將兩水洞戰(zhàn)斗的1950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愿軍和聯(lián)合國軍在朝鮮板門店簽訂關于《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愿軍司 令員一方與聯(lián)合國軍總司令另一方關于朝鮮軍事停戰(zhàn)的協(xié)定》(簡稱“板門店停戰(zhàn)協(xié)定”)。
思考者上學時,歷史學得不好,尤其近代史。所以對“九一八事變”也就沒感到有多么特殊,類似事件在中國近代史上實在太多了。第一次感到“九一八事變”的不同,是因為歌曲《松花江上》。
當聽到并喜歡上了這首歌之后,思考者了解到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和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有關:一個是“九一八事變”,一個是“西安事變”。這時,思考者才意識到“九一八”時期時中國的孱弱,日本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國竟然對中國想打就打。
包括“九一八事變”六年之后的“七七事變”,事發(fā)都如出一轍:自導自演、搞出點事情來,然后嫁禍中國軍隊,接著就理直氣壯地對中國軍隊開火。這也太TMD不把中國人當回事兒了吧?!
第一次看到這段史料時,思考者覺得小鬼子實在是欺人太甚。可令我想不到的是:面對日軍挑釁,國軍卻接到了不抵抗的命令。這個命令,有說是源于蔣介石,有說是張學良的自作主張、并未請示蔣介石。認為是張學良自作主張的,給出的證據(jù)是:事發(fā)時,蔣介石正在長江中的“永綏”艦上前往南昌督師剿共、不知道日軍已在沈陽動手。
可是,更多學者都指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在1930年的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上,張學良已經(jīng)與蔣介石商定,東北外交完全歸中央辦理。1931年的8月16日,蔣介石也曾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與民族于不顧。”這封電報,張學良收到后曾轉(zhuǎn)知東北各軍事長官。當年的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秘書處主任洪鈁、東北軍旅長何柱國,在回憶中均有談到。
“九一八”事變時,日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嫁禍于中國軍隊
“九一八”也不是孤立事件。在之前的9月13日和15日,東北就已經(jīng)發(fā)生過日軍襲擊中方軍警事件。這些事件,和“九一八事變”時日軍發(fā)動襲擊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中方都是“未加抵抗”,被日軍“一律解除武裝”。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前,張學良就已與蔣介石達成“力避沖突”“應予不抵抗”的共識。大的方針已定,事變發(fā)生時,張是否曾經(jīng)請示過蔣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當時的東北,可是中國最為富足的地方,也是東北軍經(jīng)營多年的老巢。不抵抗的對策,使得日軍長驅(qū)直入,很快占領東北全境。從此,張學良背負上“不抵抗將軍”的罵名。其四弟張學思,也被同學用墨汁在襯衣上寫下“不抵抗將軍之弟”來羞辱。
5年之后的1936年12月9日,愛國青年去臨潼向前來督促張學良剿共的蔣介石請愿,要求共同抗日。張學良怕發(fā)生意外、趕來勸阻。于是,學生們唱起“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
悲壯的歌聲打動了張學良,他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nèi),用事實來答復你們。”三天后,張學良兵諫蔣介石抗日。西安事變后,人們開始相信:東北軍當時不抵抗日軍,其實是屈從于蔣介石的既定方針。
但在張學良晚年自述中曾說,九一八事變后,下不抵抗命令者,是他自己,而非中央政府。有人以此來試圖洗清蔣介石的“不抵抗”罵名。可事實是,一直到9月23日,國民政府的《告全國同胞書》還是這樣的內(nèi)容:政府現(xiàn)時既以此次案件訴之于國聯(lián)行政會,以待公理之解決,故已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沖突……
清者自清。“不抵抗命令”到底是來自國軍的統(tǒng)帥蔣某人,還是來自國軍的副帥張某人,思考者不想再去和誰辯論。但從那時起,由中共黨員張寒暉創(chuàng)作的《松花江上》就注定成為一首記入民族史冊的歌曲;九一八這天也成中華民族刻骨難忘的國恥日。
思考者剛開始知道“九一八”這段歷史時,開始時只是為東北軍的不抵抗而感到悲憤。接下來,了解到馬占山將軍率黑龍江一省之孤軍,打出了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江橋抗戰(zhàn)”時,內(nèi)心又充盈了驕傲。
但進一步了解到下面事實,心里又灌滿憋屈:東北有十六萬國軍,而日本關東軍只有兩萬。就這兩萬日軍就敢向十六萬國軍發(fā)起了進攻,并把國軍趕出了東北。
介紹見下行文字
1937年春,29軍主要將領(前左起)張維藩、張自忠、宋哲元、劉汝明、石友三,后左起:鄭大章、馮治安、趙登禹、佟麟閣
再后來,又了解到1933年的長城抗戰(zhàn),二十九軍500精兵組成大刀隊趁夜色潛入日營砍殺日軍時,心里充盈了中華兒女的滿腔熱血。可當后來知道:長城沿線國軍有二十五萬、進攻日軍只有八萬時,思考者欲哭無淚!
我們的祖國,曾經(jīng)是怎么樣的孱弱!等到二戰(zhàn)結(jié)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已死傷三千五百萬人的中國,整個都沸騰了。可是國人不知的是:早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的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就已經(jīng)簽訂了《雅爾塔協(xié)定》。
作為四大同盟國之一的中國,竟然在沒派代表參會的情況下,自己的權(quán)益被其他三國敲定了。協(xié)定中與中國有關的內(nèi)容是:
- 1、蒙古人民共和國現(xiàn)狀需予維持。
2、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lián)在該港的優(yōu)越權(quán)益須予保證。
3、蘇聯(lián)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
4、中東鐵路、南滿鐵路由蘇中合辦公司經(jīng)營。
看到了這些內(nèi)容,思考者覺得懷疑:當時的中國真的是勝利方嗎?!如果是,怎么會這樣不被人放在眼里?!……你勝了,勝利成果是你的土地被換了個人繼續(xù)占領!這TMD能叫勝利嗎?
后來,思考者了解了一些世界史,知道了早在1938年,英法德意四國簽訂《慕尼黑協(xié)定》時、就是這樣對待捷克的。當時,不被允許參加會議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說:
- “英國代表霍拉斯爵士把新計劃的要點告訴了我們,并交給我們一張地圖,上面標明了將要立即被占領的地區(qū)。我提出反對意見……“
“一個法國人用十分粗暴的態(tài)度向我們解釋說,這是一項無權(quán)上訴、也不可能改變的判決。”
同樣的一幕落在中國人頭上。捷克斯洛伐克是個小國,而我們是四大同盟國之一、堂堂的中華民國啊!竟然被別人像奴隸一樣,從一個人手上,移交到另外一個人的手上,而不征得本人同意!
雅爾塔會議
究其原因是: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lián),1945年5月、蘇聯(lián)炸平德國首都柏林;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長崎和廣島投兩顆原子彈。于是,蘇聯(lián)、美國,事后都成了名副其實的勝利者。戰(zhàn)敗的日本,把對勝利者的敬畏留給了美國和蘇聯(lián)……
十四年抗戰(zhàn)中,死傷的三千五百萬條鮮活的同胞,竟然被當作空氣一樣忽略了:美國人沒有理會,英國人沒有理會,蘇聯(lián)人也沒有理會。甚至,連無條件投降的日本人同樣沒有理會。
三千五百萬條死傷的生命,沒能給中華民族換來一點點的尊嚴!中華民國就這樣,不TMD被人當回事兒!!悲哀啊!!!
而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北洋政府時期的一戰(zhàn),我們也是所謂“戰(zhàn)勝國”,然而勝利成果是德國在山東的權(quán)益轉(zhuǎn)給了日本。這是多么具有諷刺意味的的勝利啊!
當時的中國,就是這般如此地窩囊!悲憤之余,年輕的思考者怒不可遏,從那時起、便開始研究近代中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一八四零年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只寫著兩個字,那就是“屈辱”!
廣州合約、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煙臺條約、伊犁條約、印藏條約、遼南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哪一個條約不是喪權(quán)辱國?!
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他們只有一萬七千余人;就這么些人就可以在一個四萬萬人的地盤上隨意撒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有人說,那時的中國任人欺凌,主要原因是科技落后、國力太弱。但思考者不這么認為,覺得持這樣觀點的人,不僅腦殘、而且智弱。甲午戰(zhàn)爭中,鄧世昌下令向日艦撞去時,背后真相是:北洋艦隊擁有全亞洲最大和最先進的艦隊。結(jié)果呢?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八國聯(lián)軍(澳洲掛在英國名下)
所以,那時的中國被列強欺凌,關鍵原因絕對不是科技落后、國力太弱!各位看官,如果您還不信,我們就看新中國。抗美援朝時,剛建立的新中國,科技強不強?國力弱不弱?……
思考者知道,有些人并不認為那場戰(zhàn)爭是中國贏了,可是請問:在這場戰(zhàn)爭的參戰(zhàn)國中,如果不是中國贏了,誰敢說是他贏了呢?
對了抗美援朝,思考者在這里只談兩個問題:
第一、杜魯門親自說過當時的美國政府"像獵狗一樣到處尋找能和中國方面取得信息交流的線索"(也有說法稱:此語出自國務卿艾奇遜)。一個戰(zhàn)勝者,會這樣迫不及待地找機會和對手溝通嗎?
第二、1965年3月,美國派出了地面部隊侵略南越。中國發(fā)出警告,不得越過17度線,否則中國將出兵。如果中國在抗美援朝中是失敗者,中國政府會這么牛逼哄哄地給美國下最后通牒嗎?并且,美國還乖乖聽話、最終也未敢越過17度線啊!……
在韓國首爾有一個“朝鮮戰(zhàn)爭紀念館”,桌臺上的《戰(zhàn)死者名簿》密密麻麻的寫滿了聯(lián)合國軍陣亡將士的名字,扉頁寫著李奇微的話:單單從數(shù)字上,你也可以看得出——我們戰(zhàn)敗了。聯(lián)合國軍陣亡人數(shù)573000余人,中共、北朝軍陣亡535000余人。
我們該如何解讀這個數(shù)字呢?當初侵略中國時,日本軍部的作戰(zhàn)計劃,是按一個日軍戰(zhàn)勝十個中國人設計的;而抗美援朝,新中國竟把戰(zhàn)果改寫成這樣!況且,當時新中國面對的還是代表全世界的聯(lián)合國軍,其中的主力對手、是把日本打得乖乖聽話的美國。
美國Omaha PublicSchools(一所公立學校)在2007年12月4日制作的《The Korean War》的幻燈片中,第十九張的內(nèi)容是:Gen.Mark W.Clark says he has"the unenviabl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first US Army commander to signan armistice without victory。"
朝鮮人民的仇恨,就是我們的仇恨
翻譯為中文是:馬克?W?克拉克將軍曾說過,他是“不值得羨慕的、第一位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zhàn)協(xié)議上簽字的美國陸軍指揮官”(注:這句話出自于《馬克·W·克拉克將軍自傳》)。克拉克是“聯(lián)合國軍”的第三任總司令,前兩任分別是麥克阿瑟和李奇微。
美國曾經(jīng)是兩百年以來所有戰(zhàn)爭的勝利者,這段不敗的歷史被中國的抗美援朝改寫了。各位看官,你說: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國力能夠比拼得過聯(lián)合國軍的十七個國家嗎?!那么,之前的中國之所以那樣被屈辱,最重要的原因真的是科技落伍、國力太弱嗎?
抗美援朝是個奇跡;是全體中國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創(chuàng)造出來的奇跡。在這個奇跡的背后,比拼的關鍵的不是科技、也不是國力,而是一種叫信念的東西!
1931年,當日本人欺負到中國頭上,蔣介石要“避免沖突”、期待“國聯(lián)行政會”“公理之解決”。1950年,毛主席看到美軍在朝鮮的行動、威脅到中國安全,就派出部隊、走出國門作戰(zhàn)。
僅僅相差19年,中國的表現(xiàn)如此天地之差!這僅僅是19年來國力和科技的進步?!……各位看官,思考者知道您已經(jīng)看懂了!抗美援朝,讓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從此后,再沒有哪個國家敢計劃用他們一個人來打敗十個中國人了!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一九四九年新中國建國時,毛主席宣告了“中華人民從此站起來”。但,讓全世界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是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那天。
抗美援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以后,彭大元帥無比自豪地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民間流傳這樣的故事:一個在印尼土生土長的華人老師,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后,放棄了印尼國籍、返回到中國。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抗美援朝以后,我自己第一次覺得想做個中國人”。
全國人民支持抗美援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