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平原的烈日下,石山鎮驛馬坊村的果樹林深處,一座青磚圍合的墓園靜臥山崗。
園內荒草蔓生,水泥澆筑的圓拱形墳冢在野草間若隱若現。
墓門石柱上鐫刻的“佳兆千秋開驛馬,孝思百世仰慈烏”字跡已然斑駁,唯有兩只石獅仍倔強地守望在門柱頂端。
這便是威震關東的“東北王”張作霖最終安息之地。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的爆炸巨響終結了張作霖的傳奇人生。
當硝煙散去,這位拒絕簽署《滿蒙新五路協約》的東北強人,因不甘做日本傀儡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奉天大帥府內,張學良強忍悲痛主持了四天四夜的盛大葬禮。
北洋遺老、日本軍官、平民百姓擠滿了靈堂,其中關東軍司令菱刈隆的現身,讓年輕的張學良幾欲拔槍相向——殺父仇人竟假惺惺前來吊唁,終被張作相等老臣死死攔住。
為尋永眠之地,張學良遍邀風水師踏勘遼東山水。
最終在撫順高麗營子村南選定“前有渾水環繞,隔水相望鐵背山”的吉壤,啟動“元帥林”工程。
工程極盡恢弘:占地1200畝,耗資1400萬大洋,從北京西郊圓明園運來62件漢白玉浮雕,墓室穹頂彩繪星辰日月,甬道兩側林立華表石獸。
工程歷時兩年,卻在1931年秋接近尾聲時戛然而止——九一八事變的炮火撕裂了東北大地。
日軍占領帥府后,將張作霖靈柩粗暴移至小東門外珠林寺。
這一放就是六年,棺槨蒙塵,香火斷絕。日寇更以靈柩為籌碼要挾張學良:“若應合作,則許葬元帥林。”
身負國仇家恨的少帥咬碎鋼牙:“此恨難平,誓不低頭!”
1937年5月,偽滿總理張景惠——張作霖的拜把兄弟——目睹靈柩在破廟中日漸朽壞,終于向日本關東軍求情下葬。
植田謙吉司令官拋出兩個冰冷條件:不得葬入元帥林,須以“協和會”名義操辦。
當靈車抵達錦縣石山火車站,日本軍車如影隨形“護送”
更令人心酸的是葬禮現場:張作霖八個兒子散落天涯,或因戰亂阻隔,或遭日寇監視,竟無一人能送父親最后一程。
倉促間,大外甥吳廷奎被迫代替孝子打幡摔瓦,完成了這出歷史悲劇中最凄涼的儀式。
棺木最終落入驛馬坊的黃土中,與早逝的原配趙氏相伴。
此地原是1912年張作霖為母親王氏修建的家族墓地,對聯“佳兆千秋開驛馬”暗含地名,卻也成為命運讖語——曾經策馬定江山的梟雄,最終困守在這片荒崗之上。
驛馬坊的簡陋與元帥林的奢華形成刺眼對比,但張氏家族真正的“龍脈”卻在遼河之濱。
1888年夏,賭徒張有財橫死路邊,因屬“兇死”不得入祖墳,草草葬于河灘。
不料,遼河泛濫,棺木竟被洪水推至菱角泡洼地,沉陷淤泥中再難移動。鄉鄰驚呼:“此乃天選葬地!”
1912年冬,已升任奉天巡防營統領的張作霖扶二哥靈柩還鄉。
奉天城請來的風水先生踏勘張有財墳塋時渾身戰栗:“此乃龍脊寶穴!先大人葬此,必出貴人!”
張作霖聞言大悅,將二哥葬于父墳下方“頂腳”,更撒銀錢宴請鄉親。
面對昔年殺父仇家后人的惶恐,他擺擺手:“當年拼命,各為其生。我張作霖絕不以官報私仇。”
當張作霖遙望張有財墳塋旁新立的張作孚墓碑,他不知自己也將步二哥后塵。
十九年后,他的靈柩漂泊九年才得入土,更無緣耗費巨資修建的元帥林——那座被日軍炸毀的陵園,至今空對大伙房水庫的波濤。
自1984年錦州市政府將驛馬坊墓園列為文保單位,荒冢前重現人影。
九十多歲的奉軍老兵拄拐跋涉而來,在墳前斟滿高粱酒;張家后人悄悄壓上黃紙;歷史學者在斑駁的溥儀賜碑前駐足沉思。
最執著的守望來自張作霖舊部后人。每年清明,總有人風塵仆仆趕到墓園,拔除荒草,焚香三炷。
2016年,央視紀錄片團隊曾偶遇一位銀發老者,他撫摸著冰涼的墳冢哽咽:“張大帥不讓日本人占一寸土,咱們不能讓他墳頭冷著。”這腔舊時代的忠義,在功利至上的當下更顯灼熱。
張學良晚年自由后,曾多次計劃親赴驛馬坊。
1993年,他在夏威夷寓所擺出父親照片,對來訪者嘆息:“我這一生,最大的憾事是未能讓父親安葬元帥林。”終因種種阻隔,少帥至死未能踏足墓園一步。
2015年深秋,一位九旬老者在張作霖墓前顫抖著敬上軍禮。他的父親曾是奉軍騎兵,臨終囑咐:“張大帥的墳,不能沒人看。”
這道跨越世紀的軍禮,與墓門石柱上“孝思百世仰慈烏”的刻痕遙相呼應——當功業湮滅、陵闕成塵,唯有人心丈量忠義的分量。
荒煙蔓草間,石獅依舊守望。它們見證過棺木漂泊九年的孤冷,也銘記著舊部跋涉千里的溫熱。
墓園外,三座山峰默默勾勒出“騎馬封侯”的輪廓,恰似那個未竟的預言:真正的封侯,不在風水龍脈,而在青史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