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陸良縣政協專題視察組深入文物保護與古樹名木保護公益訴訟現場,實地查看“檢察藍”守護公共利益成果。
在陸良縣中樞街道新壩閘,斑駁的石墻與修復一新的木質構件無聲訴說著變遷。這座始建于清雍正年間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曾因發電機組房漏雨垮塌、木構件糟朽而岌岌可危。
2024年4月,陸良縣人民檢察院向相關行政單位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書。當發現修復進度滯后時,該院主動搭建協商平臺,促成縣文旅局牽頭修繕、縣水務局協助籌資的協作機制。短短半年,瀕危建筑重煥生機。
而在小百戶鎮興仁村,一棵百年合歡樹的年輪被定格在2022年5月。村民張某某雇人鋸倒古樹的違法行為,引發了一場公益訴訟:陸良縣人民檢察院移送線索、曲靖市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最終通過法院調解,由被告承擔生態損害賠償。
“砍一棵樹,賠的不只是錢。”該案推動全縣開展古樹名木普查,林業部門增設保護標識300余處,并建立日常巡護機制。縣林草局負責人說:“公益訴訟讓我們意識到,古樹保護必須從被動整改轉向主動預防。”
陸良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朱雪艷向視察組詳解檢察監督情況:檢察機關發現線索后,首先督促行政機關履職。在新壩閘案中,相關行政單位收到建議便立即啟動整改,避免進入訴訟程序;古樹案同步追究違法者的民事賠償與行政監管責任,形成“刑事打擊+民事追償+行政監督”立體防線;“公益訴訟解決的不僅是具體案件,還是社會治理的深層癥結。”陸良縣政協社法委主任指出。
從拯救百年閘壩到守護一草一木,公益訴訟正成為陸良百姓“看得見的正義”。當法律監督從法庭走向田間地頭,當文物保護、古樹搶救從個案擴展為長效機制,法治的力量已在細微處扎根生長。
記者 甘仕恩 通訊員 唐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