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大皖新聞】【魯中晨報】【極目新聞】(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張繼科終于等到了屬于自己的天亮時刻了嗎”。
7月18日,張繼科以個人IP打造的“張繼科杯全民乒乓球爭霸賽”在杭州舉行了。
曾擔任過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乒協主席的蔡振華,還親自在開幕式上為他站臺。
更讓人感到驚喜的是,人民日報體育頻道也站出來力挺張繼科這次的活動。
人民日報不僅肯定了張繼科在乒乓球領域的深耕,還著重表揚了他將體育與文旅結合的創新性做法。
甚至連張繼科在賽事現場演唱歌曲這樣的細節都被提及到了,足以見得人民日報對于他的重視程度。
而與此同時,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門口也掛上了張繼科與王勵勤一起打球的照片。
要知道,體育總局訓練局展示的照片通常都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
張繼科的照片能出現在這里,也表明他重新獲得了體育總局層面的認可。
人民日報與體育總局對于張繼科的力挺,實際上也是在釋放著這3大乒壇風向改變的信號……
運動員更看重業務能力
在競技體育的賽場之中,“實力至上”就是亙古不變的鐵律。
張繼科時隔多年再次獲得官方力挺,就是因為他超強的業務能力和競技成就從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回顧他的職業生涯,也算得上是一部“熱血傳奇”,乒壇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
在與“二王一馬”同場競技的時代,張繼科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潛力。
2008年后在肖戰指導的悉心培養下,他在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男單項目里,接連戰勝“二王一馬”,拿到了冠軍。
此后他又用短短的445天時間,橫掃世界三大賽男單冠軍,完成了許多運動員終其一生都難以企及的大滿貫壯舉。
他創下的445天的驚人記錄,時至今日仍舊是乒壇難以越過的大山,讓后輩們都望其項背。
而他的職業生涯之中,這樣的高光時刻還都是不勝枚舉。
2011年鹿特丹世乒賽上,可謂是他直接封神之路的關鍵一站。
德國名將波爾與他在半決賽相逢,彼時是在歐洲本土作戰,現場觀眾幾乎都一邊倒地為波爾加油助威。
但張繼科絲毫沒有被這樣的氛圍影響,他使出了反手的“霸王擰”,將波爾“踢出局”。
決賽上他對陣擁有著眾多大賽經驗的老將王皓,兩個人甚至都打到了12平。
臺上的觀眾都有些“沒眼看”,但是張繼科仍舊保持冷靜,最終以4-2戰勝王皓。
就這樣,首次參賽他就奪得了世乒賽男單冠軍,興奮不已的他直接倒地。
之后又跳起來撕開了自己的球衣,這樣的名場面,更為乒壇歷史增添了一抹色彩。
如今體育總局訓練局將他的照片掛上展示墻,正是對于他頂尖競技水平的高度認可,也是希望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可以向他學習。
推進全民乒乓球運動與人才培養
張繼科這次舉辦的“張繼科杯”在全民乒乓球賽方面也是極具代表性。
參賽選手的年齡跨度上至68歲老人,下至5歲懵懂小孩,不管是專業選手還是業余選手,都可以同臺競技。
在人民日報的這篇報道之中,絕大部分篇幅也都是在講述著張繼科對于乒乓球的全民化推廣的肯定。
最重要的是,人民日報還說出了一句“讓更多人感受到國球的魅力,為中國乒乓發掘更多好苗子”。
這不光是在傳遞乒乓球全民化推廣的理念,也表現著對于青年培訓的重視。
要知道,如今的青少年培訓方面,國乒男隊正在面臨著青黃不接的難題。
樊振東、馬龍這些主力隊員年齡漸長,年輕選手的接力賽也有些不足。
年輕選手林詩棟在國際賽場上,存在著心理素質不夠硬的問題。
黃友征與陳垣宇雖然不是絕對主力,但是他們的表現也有些不穩定。
青訓體系的建設方面差些“力度”,但是張繼科卻很有遠見,早早重視起來了這方面的問題。
他開辦了自己的乒乓球訓練班,最終交出的答卷也讓人不禁感到敬佩。
他帶出來的學生不僅提升了水平,更有一些考入北大、吉大這些頂尖名校的尖子生。
他如今舉辦的賽事,也算是為國乒挖掘好苗子提供了一個平臺,可以讓更多有潛力的年輕選手有機會嶄露頭角。
在今年下半年,他還將要推出與這次只有男單、女單項目不同的團體賽“繼往開來 百團大戰”。
就連針對全國乒乓球特長生的交流賽“獒戰”也已經列入了他的日程表,有了些眉目。
運動員的轉型
運動員退役后的轉型問題也一直是體育界關注的焦點,正常情況下他們一般都局限在執教、轉行這樣的單一模式之中。
可運動員的人生,從來不該只有“退役即謝幕”這一個劇本。
張繼科則走出了一條多元化的轉型新路,為退役運動員轉型提供了一個借鑒。
張繼科退役之后,并未遠離原本的領域,而是將自己的優勢與現在的發展結合了起來。
他不僅深耕教學領域,通過訓練班培養人才,助力學生升學。
還積極投身賽事運營,打造“張繼科杯”全民賽事,打破了專業與業余之間的隔閡。
他所推出的模式,有教學、升學指導以及賽事推廣,這“三合一”的出現也讓退役運動員的路走得更寬了。
最重要的是,他這次開辦的比賽之中,還與文旅界進行合作,打造了“賽場+集市”的場景。
一邊鼓勵大家參加比賽,一邊帶動當地旅游以及美食、運動裝備的發展,開始了一個新體驗。
他并沒有被困在當初爆出的“爭議問題”之中,反倒是不顧及那些聲音繼續在乒乓球界闖蕩。
有人繼續守著國家隊的榮譽與職責,在國際賽場上為國家爭奪金牌,為國爭光。
也應該有人帶著乒乓球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項運動的魅力才行。
官方對于他的力挺,也是在向所有退役運動員釋放出了一個積極的信號。
在體育生涯的結束并不是他們人生的終點,只要像張繼科這樣積極創新,不停地探索,一定會有自己的轉型新模式。
結語
人民日報與體育總局的力挺,不光是對張繼科個人的肯定,也是希望中國乒乓可以有更多的突破和探索。
張繼科用自己的聰明智慧開創了這樣的一條路子,實在是讓人欽佩,期待他在自己的領域,可以飛得更高、更遠。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內容信息來源:【大皖新聞】【魯中晨報】【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