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營養不良(MD),這一西醫定義為肌肉進行性萎縮、無力的疑難病癥,近年漸有患者與家屬尋求中醫,尤盼針灸立竿見影。然需明言:按中醫辨證常理,肌營養不良此類沉疴重癥,尋常針灸非但不宜輕用,更應慎之又慎!此非否定針灸之功,實乃其病機深重,常法難達核心,盲目施針恐有傷筋耗氣之虞。若效“有病亂投醫體”之風,四處亂試,反不如潛心藥食調養、守護真元來得安穩實在。今剖析其理,望正視聽。
一、中醫洞察:肌營養不良的“根”在脾腎精虧
雖無“肌營養不良”之名,觀其核心——肌肉日漸萎軟無力、萎縮廢用、行動蹣跚,終累及心肺——此屬中醫“痿證”之重候、深候。其本在虛:
- 脾胃虛衰,氣血生化無源:
- “脾主肌肉”。脾為后天之本,猶大地滋養萬物。脾虛失健,水谷精微無法轉化輸布,肌肉何以得養?此如貧瘠之地難育參天之木,是故羸弱無力為早期核心。中焦(脾胃)虛弱為病之始基。
- 肝腎精虧,筋骨失其根本:
- “肝主筋,腎主骨生髓”。脾虛日久,必耗先天。腎為作強之官,主骨藏精;肝為罷極之本(耐疲之根),主筋藏血。精血同源,脾胃化源匱乏日久,必累肝腎精髓空虛。此時不僅肌肉瘦削,更見筋骨無力(脊柱側彎、關節攣縮)、動輒氣喘,根基動搖。
- 病機核心:元氣大虛,精氣血陽并損。
- 此為“精氣奪則虛”之極重狀態元氣動搖,精髓枯竭,尤以“脾胃氣虛”、“肝腎精虧”為根本矛盾。其虛非表淺之恙,乃撼動命門真火、元陰元陽之深重虛損。
二、核心解惑:為何常規針灸需“慎”甚至“忌”?
明其“大虛”之本質,再論針灸:
- “動”耗虛體,恐“瀉”真元:
- 針雖分補瀉,然破皮入體本身即需調動氣血應對。這于“邪盛正實”者(如疼痛、瘀阻)是“通”是“調”;但對元氣幾近枯竭之體,此舉如同要求饑餓瀕死者再行負重奔跑。縱施“輕補”手法,微針穿刺亦是對寶貴元氣的“微量耗泄”神闕如人體核武庫需慎動,此類根柢將傾之體,任何調動元氣的“針石之術”,皆當慎之又慎!
- 經氣虛弱,“引氣”徒勞難達病所:
- 針灸療效賴于經絡氣血運行之力。MD 之損在精微(分子、細胞)及深層結構。其經脈雖在,然氣血枯竭如河床干涸,或瘀滯如泥濘斷流。欲以針引微弱之氣修復深層虛損,猶如旱地行舟,缺“水”(氣血精微)為載,寸步難行,遑論滋養干涸之肌肉筋骨?效果微乎其微,反徒勞耗神。此如濫用粗艾條“壯火食氣”反瀉正氣,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耗傷。
- 刺激易“擾神”,加重失衡:
- 此類患者本體質弱神疲(整體調控功能低下),甚或伴神經損傷。針灸刺激(尤其強刺激或長時間留針),對敏感虛弱者或成干擾,擾亂本就不穩的“神氣”,致疲乏加重、睡眠不安、情緒波動。此與“灸神闕不當引虛火上炎”之機理相通——根基不足時外力擾動,易打破脆弱平衡。
- 局部組織薄脆,增風險:
- 后期肌肉萎縮、皮膚菲薄,進針易致疼痛、出血、瘀斑、感染或加重不適。
此正是為何“有病亂投醫體”為大忌!
- 迷信“外治萬能”,不明真義:
- 因西醫療效有限,患者常聞“中醫”便急于遍試針灸、推拿、放血、刺絡乃至旁門膏藥。此即“亂投醫體”——只見“中醫”之名,未識其博大精深與核心禁忌。如同“神闕不可妄灸”,不辨虛實、不分主次、不明手法地亂來,極易“誤補成滯,誤瀉成虛”或“反添新疾”。
- 忽視“固本培元”核心:
- MD 的中醫療效關鍵在“補養”而非“攻瀉”。“亂投醫體”之大弊,在于漠視了“護元氣、填精髓”的大方向。將寶貴精力誤投于或適得其反的外治法,可能耽誤關鍵的內服調理(藥食并用)與科學康復。如見粗艾條誘人即用,反傷身。
- “急功近利”心態誤人:
- 幻想“一針顯效”、“一次復位即康復”。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等沉疴起于先天或累積多年豈是速戰可決?“亂投醫體”之急切,易入宣稱“奇效”之陷阱,徒耗資財光陰,甚或每況愈下。此與前文“求速效而用粗艾反瀉”、“無耐心灸透穴位”之弊同出一轍——功利灼心。
三、正道所在:中醫助力之道(以養代攻,緩補為要)
慎針忌亂投,絕非棄中醫!其價值在體質調理、改善生活質量,但思路須是“養”字當頭,“緩、和”為綱:
- 內服湯藥,培元填精(核心):
- 大法:
- 大劑健脾益氣(黃芪、黨參、白術、山藥、茯苓)以旺生發之源;重劑滋補肝腎(熟地、山萸肉、枸杞、鹿角膠、龜板膠等)以填精髓、強筋骨;佐通絡而不傷正之品(雞血藤、懷牛膝)。
- 要義:必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嚴謹辨證處方!
- 需察寒熱、辨瘀滯、審通便狀況(便溏抑或燥結)精細調藥。絕不可套用成方!
- 溫和艾灸,貴在“少火生氣”:
- 理論支撐:
- 艾灸之溫熱可通經活絡、鼓舞氣血,尤適虛寒。若手法得當(溫和持久、細艾條、勿燙傷起泡)、謹守“少火生氣”(和緩小熱以促氣化,非大火強攻致耗散),可為輔助。
- 穴位選擇:
- 宜選脾俞、腎俞、關元、氣海、足三里等補益元氣之穴。嚴避大椎、身柱等升散力強者!禁用粗艾重灸!嚴禁發泡!灸后嚴忌寒涼飲食!
- 關鍵:重堅持、需耐心。
- 目的非求即刻強力,而在“小火慢燉”般漸進溫養,體察精力、睡眠、舒適感是否改善。此方契合前文所述“艾灸須從容、有閑、不逐粗效”之真髓。
- 緩和推拿按摩,意在舒解循環:
- 嚴禁重力拍打、強扳猛拽、踩背!不求“痛則不通”。
- 避損傷萎縮組織。
- 以患者“放松舒適”為度,“緩、柔、透勁”如綿裹鐵,意在安撫神氣。
- 手法務必輕柔舒緩,作用于經絡或緊張處(勿重力按壓萎縮處)。旨在緩解關節僵凝、減輕酸痛不適、促進氣血和緩流動(非強行疏通)。
- 注意:
- 精心調護,貫穿始終:
- 科學營養:
- 高蛋白、高能量。
- 適度康復:
- 物理治療師指導下,行不誘疲累的拉伸與關節活動度鍛煉。
- 御寒保暖,嚴防感染(尤其呼吸道)。
- 心態調養:
- 精神樂觀亦是培補正氣之要途。
結語:留得元氣在,不愁無生機
肌營養不良之疾,深撼精元根本,為“痿證”中之險癥。其本在脾腎大虛,精血耗竭。常規針刺之技,因其或多耗氣、或難及里、或擾動神機,對此大虛之體,依中醫常理當視為“下策”或需極端審慎。此非不認針灸之能,旨在強調“病有淺深,法有宜忌”。萬勿效仿“有病亂投醫體”之風,聞“中醫”則急于刺、灸、按、拔,此無異于耗竭最后的“倉儲元氣”,或如濫用粗艾反傷身,徒耗根基而無益。
中醫相助之正道,在于明病機、抓主次、擇合宜。內服湯藥培元填精為根本根基;溫和艾灸(細艾條,少火生氣)輔以緩柔推拿助調氣機和暢、松解紓壓,融合精心護理(食養、科康、保暖、調神),恪守“以養代攻”、“以緩代急”之圭臬,持之以恒,方為正途。務必尋求擅治虛損重癥與痿證經驗之中醫師系統指導。
治病如同治國,首在固本培元,因勢利導,忌急功近利,更忌自毀長城。留得一分元氣,便有一分轉機。慎針忌亂投,非怯懦畏戰,實乃護持根本之明智抉擇,亦是留待康復之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