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繼洲 來源:日本華僑報
近日,日本第27屆參議院選舉落下帷幕,此次選舉的結果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日本國內乃至國際社會都引發了廣泛關注。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未能保住參議院過半數席位,自民黨更是自1955年建黨以來,首次在國會眾參兩院均未過半數,再加上此前的東京都議會大選失利,這無疑是自民黨的又一場“歷史性潰敗”,而此次選舉背后所反映出的日本社會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問題,更值得深入剖析。
先來看選情,在本次選舉中,自民黨可謂損失慘重。原本在參議院擁有一定優勢的自民黨,此次改選議席大幅減少,與公明黨聯合也未能守住半數席位。國民民主黨則成為大贏家之一,議席從選前的9個大幅躍升至22席。新興的民粹保守政黨參政黨同樣表現亮眼,從上屆的1席躍升至15席,實現了重大突破。而其他政黨如立憲民主黨、日本維新會等也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變化。
自民黨此次失敗,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國內經濟問題處理上的失敗。近年來,日本物價持續上漲,尤其是大米價格翻倍,給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壓力。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在野黨提出降低甚至取消消費稅的主張,但自民黨對此持否定態度。自民黨長期執政,卻未能有效解決經濟發展中,如增長動力枯竭、老齡化、財政與貨幣政策困境等深層次矛盾,使得民眾的生活質量難以得到提升,這必然導致其在選舉中失去民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民主黨,該黨之所以能夠獲勝,關鍵在于其關注老百姓的生活。國民民主黨主打上調打工族收入免稅門檻等政策,切中了日本民眾的關切,贏得了廣泛共鳴。這些政策直接關系到民眾的切身利益,讓民眾看到了該黨為改善民生所做出的努力,自然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
參政黨議員席位實現巨大飛躍,一方面體現出該黨對國民生活的關注,提出了一些能夠吸引民眾的政策主張,比如在經濟政策上主張減稅等;但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日本的排外主義傾向。參政黨主打“日本人優先”的口號及相關反外國人政策,為日本社會尋找到危險的“出氣口”。值得注意的是,其支持者多數原本是自民黨的支持者。在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后,這部分選民失去了對自民黨的支持興趣,轉而支持參政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自民黨在失去安倍這一核心人物后,凝聚力和吸引力在不斷下降。
此次選舉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女性議員席位大增。共有42名女性當選,超過了2022年的35人,創下歷史新高。這背后的原因在于女性往往更關注生活,對民生問題有著天然的敏感。隨著社會的發展,日本女性在政治參與中的意愿逐漸增強,而此次選舉為她們提供了表達訴求的平臺。未來,日本政治發展的一大趨勢或將是“政治的女性化”,女性在政治決策中的影響力有望不斷擴大。
而在分析自民黨失敗原因時,也不能將責任完全歸于石破茂。首先,石破茂上臺前,自民黨的支持率就已經處于較低水平,自民黨的問題由來已久,并非石破茂一人所能扭轉。其次,石破茂在自民黨內處境艱難,屬于沒有強大派系支持的孤家寡人,還要受到麻生太郎等人的牽制。他上臺本欲調整安倍路線,以應對新的社會問題,但卻得不到黨內所有勢力的支持,導致他上臺前的一些主張很難落地。最后,美國因素也不可忽略。在“日美基軸”的國策下,為配合美國戰略,日本將大量資源投入軍事、外交領域,擠壓了民生空間,在特朗普的強大攻勢下,石破茂在關稅問題上的回旋的余地不大,這也影響自民黨的支持率。
此次日本參議院大選,深刻反映出日本選民對生活的關心以及對自民黨的不滿。這種不滿情緒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體現出來,即排外主義傾向的抬頭,這對日本乃至全球來說都值得警惕。排外主義可能會破壞日本長期以來建立的國際合作關系,也可能引發國內社會的分裂和對立。此次參議院大選只是一個節點,日本未來的政治走向,值得我們持續關注。(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