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編譯
導語:
7月20日,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出爐,執政黨自民黨與其長期盟友公明黨失去在國會兩院的多數地位,引發政壇震蕩。此次選舉不僅反映了日本民眾對經濟停滯與政治弊病的深層不滿,也凸顯出民粹政黨和新興勢力的迅速崛起。面對內憂外患,日本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少數派政府將面臨執政能力、政策推進乃至黨內團結的多重考驗,特別是在對美關稅談判與國防戰略等關鍵議題上,穩定的政治方向與領導力顯得尤為關鍵。
本文編譯自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作者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尼古拉斯·塞切尼(Nicholas Szechenyi)等。根據最新消息,文章略有刪改,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思考,與公眾號立場無關。
一、參議院選舉發生了什么?
7月20日,日本參議院舉行改選,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遭遇重挫,失去了在參議院的多數席位,加之此前2024年眾議院提前選舉的失敗,使該聯盟自1955年以來首次在國會兩院全面失守。此次參議院選舉改選125席,自民黨僅獲39席,公明黨獲8席,兩黨合計席次為122席(含未改選席),未能達到多數門檻。
本次選舉最大受益者為在野新興力量。國民民主黨(DPFP)憑借主打“提高可支配收入”等經濟議題,受到年輕選民青睞,贏得17席,議席總數升至22席。極右翼政黨參政黨(Sanseito)憑借排外民族主義立場異軍突起,獲得15席,并因候選人與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爭議訪談而引發“關于虛假信息傳播的輿論風波”。日本保守黨則首次進入參議院,獲得2席。
相較之下,主流在野黨立憲民主黨(CDPJ)席位未有增長,未能有效吸納選民對現狀的不滿。選舉期間,日本國內經濟議題最受關注,通脹、社會保障、養老金以及對經濟未來的憂慮位列焦點。移民政策及對美關稅議題在選戰末期浮現。投票率達58.5%,較2022年上升6.5個百分點,其中提前投票達2600萬票,同比增長33%。高投票率被視為執政聯盟受挫與在野勢力崛起的重要因素。
二、執政聯盟為何失利?
自民黨與公明黨在本次選舉中遭遇重挫,背后原因多方面交織,既有短期政策失誤,也反映出長期結構性隱憂。
首先,經濟問題是選民關注的核心。石破政府未能有效緩解民眾對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上升的焦慮,尤其是在大米等主食價格顯著上漲的背景下,民怨加劇。盡管執政聯盟提出向全國民眾發放2萬日元(約135美元)現金補貼,并對18歲以下兒童及低收入家庭追加同等金額,但這一政策并未打動選民,僅獲得17.9%的支持率。
相較之下,部分在野黨主張的“下調消費稅”方案則贏得了76.7%的壓倒性支持,凸顯執政黨政策與公眾期待之間的落差。
其次,2024年爆發的自民黨政治獻金丑聞雖已淡出媒體視野,但其后續影響仍未消散,持續侵蝕著選民對政府的信任。根據《共同社》7月初的民調,逾半數受訪者表示該事件影響了他們的投票選擇。盡管自民黨試圖通過解散黨內派閥、承諾政治改革等方式修復形象,但公眾對其政治倫理的質疑仍未平息,支持率因而受挫。
第三,自民黨對其傳統保守派支持群體的凝聚力正在逐步削弱。這一趨勢在多個選舉周期中已初現端倪,并在石破茂及其前任岸田文雄領導下進一步加深。二人均被視為溫和派,難以充分調動右翼選民情緒。
與此同時,主打民族主義和“日本優先”口號的三世黨,憑借其反建制立場,成功吸引部分對自民黨感到失望的保守選民。而包括三世黨與國民民主黨在內的“民粹系”政黨,則以對既有體制的強烈質疑與社交媒體策略贏得了尋求新選擇的中間選民的支持,進一步擠壓自民黨的政治空間。
第四,長期以來依靠創價學會支持的公明黨也未能抵擋住選民結構變化帶來的沖擊。其在此次選舉中表現不佳,反映出支持基礎的老齡化和動員能力的衰退,預示其傳統組織優勢正逐步失效。
三、石破茂的去留疑云
選舉結束后,石破茂在記者會上初步表達了留任意向,強調在美日關稅談判等關鍵事務上維持政策連貫性的重要性。
但據《日本時報》等多家日媒今早的消息,石破茂計劃在8月底辭去首相職務,并將在執政黨完成對選舉失利原因的評估后正式宣布這一決定。
然而,就在今天下午,石破茂在與三名黨內高層人物舉行會談后公開表示:有關他將辭職的傳聞“與事實完全不符”,并表示為了迅速解決政策問題,不能制造政治真空。
日媒稱,他表達了將繼續留任首相一職的意向。與美國的談判可能是他在選舉敗北后決定暫不辭職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民黨內部早已有不少議員,或公開、或私下地要求石破茂引咎辭職,認為他對此次選舉失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石破茂正式宣布辭職,且在新一屆國會召開之際首相職位空缺,將立即觸發新總理的選舉程序,同時自民黨也需舉行黨內領導人選舉以確定新任黨魁。國會將在8月初召開,選舉參議院正副議長,并于9月審議追加預算案,以落實競選期間的經濟承諾。
在參眾兩院均失去多數的背景下,執政聯盟將面臨更大的立法困境。過去通過“逐案協商”推動法案的路徑,在當前碎片化的議會格局下已難以為繼。能否建立起更為穩定和制度化的跨黨派合作機制,成為檢驗日本政治成熟度的關鍵。
四、對外交政策與美日關系的影響
此次選舉失利發生在日本外交正面臨多重挑戰的關鍵時刻,勢必對政府的對外政策節奏與戰略執行能力產生牽動。
隨著執政聯盟喪失議會主導權,政府將不得不將更多精力轉向國內協調,多個政黨間的政策博弈將加劇內政優先化趨勢。這種內耗可能削弱日本在處理外交議題上的集中度與決策效率,尤其是在當下亟需快速應對的全球安全與經貿環境。
以當前正在進行的美日關稅談判為例,日本內部的政治分歧或將阻礙政府就農產品與汽車等敏感議題作出必要但具爭議性的妥協,進而拖慢談判進程,甚至可能錯失關鍵外交窗口期。
然而,日本對外交戰略的基本方向短期內料將保持穩定。這一穩定性源于日本主要政黨間對國家安全威脅的高度共識,特別是在應對中國、朝鮮和俄羅斯挑戰方面,強化美日同盟仍被視為國家利益的核心支柱。
最新民調亦顯示,多數黨派的政策制定者支持繼續推進現政府提出的防務升級計劃,即到2027年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2%,以提升戰略自主能力和威懾力。
因此,盡管執政困局或對政策執行速度構成制約,日本的總體外交戰略航向大概率將維持既定軌跡。但國內政治制約因素可能會對日本實施關鍵外交政策目標的步伐產生不利影響。而當政治塵埃落定,未來幾周的趨勢線也許將更加清晰。
編譯:殷晨浠
編務:殷晨浠
責編:梁雨迪
圖片來源:網 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民小智君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