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山大系”。
985高校,收獲一個IPO!
7月23日,山大電力(301609.SZ)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首日開報87.7元/股,較上市發售價14.66元漲498.23%,總市值約140億元。
顧名思義,這是一家山東大學的校辦企業,前身是于2001年成立的山東山大電力技術有限公司,由華天科技、電氣研究所、梁軍、張波和丁磊共同出資設立。其中,華天科技和電氣研究所均為山東大學資產。
招股書顯示,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山東大學直接持有山大資本100%股權,通過山大資本間接持有公司4904.48萬股股份,占公司發行前總股本的40.1480%,持股比例雖不足50%,但遠高于其他單一股東的持股比例,其持有股權所享有的表決權足以對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是公司控股股東。且報告期內,公司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山大電力并非山東大學孵化的首個IPO。于2021年在創業板上市的鷗瑪軟件,以及2020年在科創板上市的山大地緯,都是山大資本培育的企業,其中山大地緯還是國內高校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甚至更早前,二級市場還有一家名叫“山大華特”的山大校企,且山大華特還是山東省高校第一家上市公司。
但如今,上述三家曾經由山東大學實控的企業都已“易主”。先是在2019年,山東大學簽訂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協議,將所持有的山東山大產業集團(含所屬企業)100%股權,無償劃轉給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山東省國資委成了山大華特的實控人,并于2022年更名為華特達因,徹底摘掉“山大”帽子。無獨有偶,在今年6月,山東大學向國資同時讓渡了鷗瑪軟件和山大地緯這兩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如此一來,成功IPO的山大電力未能給“山大系”再添一員,反而成為山東大學名下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山東985,收獲一個IPO
上市鐘聲背后,是一段從實驗室到車間的漫長旅程。
故事要從2001年4月說起。彼時,恰逢各地“廠網分開”的改革方案先后落地,“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也在醞釀中。由此一來,電網企業對設備安全性、數據精確性的需求陡增,而國外錄波器一臺動輒百萬元,同時又兼具著維護周期長、協議不開放等一系列問題。
這時,山東大學電力系的幾位教授開始思考,“為什么不能做中國人自己的故障錄波器?”于是,說干就干。2001年4月,由山東大學全資企業華天科技、電氣研究所聯合幾位教師共同出資600萬元,山大電力的前身山東山大電力技術有限公司注冊成立。
發起人之一的張波現任山大電力的董事長,是個不折不扣的“技術人才”,同時也是公司的“核心員工”。自1984年從山東工業大學(現山東大學)畢業后,張波便留校任教,2000年隨校院合并轉入山東大學電氣學院。其曾參與多項電力領域科研項目,其研究方向涵蓋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可靠性分析及新能源技術應用,發表多篇核心期刊論文。
依托山東大學人才、技術優勢,山大電力實現了產、學、研有機結合。作為最早進入電力系統監測行業的企業之一,山大電力自成立以來始終以科技創新為導向,堅持自主研發,不斷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公司的主要產品故障錄波監測裝置、時間同步裝置和輸電線路故障監測裝置處于細分行業領先地位,產品整體技術或性能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登陸A股前,山大電力還有過一段新三板掛牌的經歷。
時間回到2017年初,彼時山大電力啟動股改,也是這時公司開始處理所存在的復雜股權代持關系。2017年4月,公司第四次股權轉讓,梁軍、張波、丁磊將其代隱名股東持有的公司出資額通過股權轉讓的形式予以還原。當月,李宇兵、韓學山等隱名股東中5位股東,將原登記在梁軍、張波、丁磊名下的出資額,改為委托由各自相熟的股東或親屬持有。
對此,公司解釋代持原因為,“2017年,韓學山和劉玉田仍是山東大學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趙建國于2015年作為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退休至2017年未滿三年,基于簡化報備個人投資事項的考慮,上述三人分別委托親屬和相熟的股東代為持有公司股權。”
后于2017年7月整體變更設立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7月26日收到全國股轉系統同意掛牌函。
新三板掛牌成功被看作是山大電力公司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標志著公司正式進入中國資本市場,駛入產業經營與資本運作雙輪驅動發展的快車道。同時山東大學的產業黨委發文表示,公司將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企業經營運作,提升核心競爭力,創造高成長性業績。產業集團將繼續加大資本運營力度,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積極回報學校,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時過境遷,從新三板摘牌到成功闖關IPO,山大電力又將站在一個全新起點。從最初600萬到如今市值超百億元,期待著山大電力能書寫更多奇跡。
年入6.58億的“小巨人”,也有“小煩惱”
把時鐘撥回2022年,山大電力的營業收入還只有4.78億元,凈利潤不足0.77億元;兩年后,它已把收入抬升至6.58億元,凈利潤增至1.27億元。短短三年間,收入累計增長37.6%,利潤累計增長64.5%,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7.3%與28.1%,在“卡位電網監測+新能源”黃金賽道里,這份成績單足以讓同行側目。
與規模擴張同步,公司盈利質量也在穩步提升。2022—2024年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1.24%、43.62%、44.36%。拆解收入結構,電網智能監測設備仍占絕對大頭,2024年貢獻收入約5.9億元,占比近九成。
近年來,電網投資結構發生變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加速,作為智能化基礎的輸變電監測行業也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與此同時,此外,在新能源領域,為突破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瓶頸,產業支持政策力度空前,電動汽車充電樁的市場容量進一步擴大;新能源配儲方面,風光裝機規模激增,驅動儲能需求。
在行業高景氣度下,山大電力的業績實現穩定增長。2022年至2024年,山大電力實現營業收入4.78億元、5.49億元和6.5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76%、14.80%和19.85%;凈利潤分別為0.77億元、1.03億元和1.2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6%、33.53%和23.18%。此外,綜合毛利率分別達到41.28%、43.65%和44.27%,報告期內也呈持續增長趨勢。
此次上市,山大電力擬募集資金5億元,投資于山大電力電網故障分析和配電網智能化設備生產項目、山大電力研發中心項目、山大電力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樁生產項目、山大電力分布式發電源網荷儲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對于此次上市的影響,山大電力表示,有利于公司提升產能水平,擴大生產規模,豐富產品結構,進一步提升產品供給能力和生產效率;提升公司的公眾形象、品牌形象與知名度,增強客戶、供應商的信心,拓展更多優質客戶,促進公司的長遠發展。
亮眼數據背后,山大電力的業務結構暗藏隱憂。
山大電力在招股書中直言,“報告期各期,公司向國家電網及其下屬公司合并層面的銷售占比分別為73.34%、69.81%和69.61%,毛利占比分別為68.16%、66.18%和63.83%,占比均超過50%,公司對國家電網存在重大依賴?!笨蛻舾叨燃袔淼娘L險不言而喻:一旦國家電網采購策略調整或招標份額變動,公司業績可能面臨大幅波動。
此外,銷售區域集中度高同樣顯著。報告期內,公司在華東地區實現的營業收入占比分別為58.91%、46.45%和50.27%。這主要原因是山大電力地處山東省濟南市具有屬地優勢,并可以輻射經濟發達、電力投資較多的華東區域,因此華東區域銷售收入占比較高。但若未來公司在華東以外地區的業務拓展情況不及預期,可能受到現有優勢地區發展空間限制,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山大電力并非沒有意識到這些裂縫。它嘗試把銷售觸角伸向南方電網、內蒙古電力、地方能源集團。也擬通過新建廠房、引進先進生產及檢測設備,強化公司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樁產品板塊的自主生產能力,提高招投標競爭力。以此力圖降低單一客戶依賴。
目前,政策持續助推電力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作為智能化基礎的輸變電監測行業有望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利好公司營收穩定增長。截至問詢函回復日,山大電力在手訂單充足、合計9.27億元。
手握9.27億元訂單儲備,背靠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科的科研底蘊,當資本市場為其注入5億元資金活水,于山大電力而言更深層的考驗也隨之而來。而如何解決“小煩惱”,將決定山大電力能否從“隱形冠軍”真正成長為“參天大樹”。
985高校排隊IPO
當山東大學實控的山大電力在深交所敲鐘,不難發現,以985高校為“實際控制人”的上市公司正從零星個案變成一條完整隊列。當實驗室里的研究報告在港交所、科創板、創業板上演另一種形式的“畢業答辯”,中國高校的圍墻正在消融。
近年來,科技成果轉化大潮襲來,中國高校與資本市場也越走越近。
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半導體設備等硬科技的競技場上,一支由985高校孕育的創業軍團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集結于資本市場。昔日實驗室里的算法突破、產線旁的工程調試,如今已成為其招股書中最核心的技術壁壘與護城河。這股浪潮的澎湃,其深層動力源自人才、科研積淀、政策扶持與市場需求深度共振所引發的結構性變革。
如我們所見,中國頂尖學府,正以各自的創新基因重塑科技創業版圖。
放眼全球,斯坦福之于硅谷、麻省理工學院之于波士頓128號公路的創新傳奇,已成為高校驅動區域經濟的經典范式,用結果驗證了“大學—資本—產業”三位一體的飛輪效應。
如今,這套飛輪在中國加速復制——浙江大學大力建設浙大科技園、浙大紫金眾創小鎮等創業創新平臺和產業孵化基地,構建科研成果轉化的生態閉環;哈工大于2023年底成立的哈工大先研院,也在用“硬核力量”為龍江發展注入新動能,成立一年來已快速拓展省外知名投資機構100余家,在培企業42家,其中依托哈工大新生成32家,布局形成機器人、商業航天、新材料等多個項目集群……
資本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股由象牙塔涌出的創新力量。
一方面,大學背景的創業團隊已成為眾多VC/PE的重點關注對象;另一方面,高校也涉足創投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等多家高校均設立了本校系股權投資基金。
高校創投逐漸活躍,這是科技創新時代的縮影,同時也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長期以來,如何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歷來是一個難題,許多實驗室里的科學家擁有著前沿的科研成果,但卻不知道如何將其推向市場“貨架”,往往讓科研成果束之高閣。與此同時,一級市場的投資風格在向“投早、投小、投科技”轉換。
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源自實驗室的技術結晶,正通過融資、IPO等市場化機制完成其商業價值的終極閉環。
一場由實驗室涌向資本市場的硬科技洪流,洶涌而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