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高考放榜的時候,無數家庭都沉浸在“一舉中第”的喜悅中。雖說今年985名校已不再像往年那樣受追捧,但聽到“444分被山東大學錄取,498分入讀華南理工”的消息,我們還是感到很吃驚。
這些遠低于常規錄取線的分數,讓無數家長直呼“不公平”,卻也點燃了“寒門逆襲”的希望。但真相究竟如何?這些“撿漏”機會背后,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秘密?
1、高考政策讓有些考生可以低分高就
強基計劃是教育部自2020年實施的拔尖人才培養項目 ,很多考生可以通過強基計劃實現低分錄取。前面提到的444分被山東大學錄取的青海考生,就是通過強基計劃進入了山東大學生物科學專業。
同樣的情況還有,一名新疆考生477分通過強基被山東大學錄取,一名黑龍江考生通過強基493分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專業。
類似政策還有:
國家專項計劃(該計劃針對貧困地區、農村戶籍考生,通過單獨劃線、降分錄取實現教育公平);
高校專項(農村學生單獨招生):清華“自強計劃”、北大“筑夢計劃”等,降分幅度可達30-50分;
地方專項計劃:省內高校對農村考生的傾斜;
民族班/預科班:少數民族考生可享降分,部分院校直降100分。
上文提到的498分的重慶考生就是通過高校專項被華南理工大學錄取的。
2、地域差異也容易讓考生撿漏
青海、新疆、廣西、黑龍江等競爭壓力較小的地區很容易出現斷檔。
如一度引起熱議的一名黑龍江考生以389分的成績被鄭州大學錄取,另一名黑龍江考生以367分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錄取。一名廣西考生以381分的成績被東北農業大學錄取,另一名廣西考生以443分被云南大學錄取。他們都是因為地域的原因撿到了漏。
3、專業冷門也是撿漏的重要原因
冷門專業由于就業難,越來越遭到家長和考生的嫌棄,分數一降再降。2025年的高考中很多985高校的冷門專業因未招滿而進入征集志愿,也讓一些考生有了撿漏的機會。就連北大的一些專業也因斷檔等原因出現在征集志愿中。
撿漏是機會,但絕非沒有代價
能夠撿漏的考生,大多地處偏遠,經濟落后的省份,在戶籍、學籍、連續就讀年限等條件上有特殊要求,如國家專項需在貧困縣高中連續3年學籍。部分計劃要求畢業后赴規定地區工作5-10年,違約需賠償高額培養費;
能夠撿漏的專業也大都是冷門專業,如考古、地質、農林、生化環材等
以華南理工498分錄取的專業為例,該專業2024屆畢業生簽約率僅58%,且超7成流向傳統行業,平均薪資也不及同等高校的平均水平;
撿漏低分上名校對考生而言,既是機遇也是考驗:好處是可以獲得名校平臺、校友資源,保研機會仍遠超普通高校;
風險是學習壓力大,就業前景暗淡,對專業不喜歡。
高考沒有“白撿的便宜”,所有降分錄取背后都有明碼標價。所謂的撿漏,也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是要名校光環,還是職業自由? 還是要慎重考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