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大學老師梁賀君所在的上海海洋大學物流工程專業面臨暫停招生,一時間,教學與科研方向都斷裂了。
2023年,為深入貫徹教育部“新工科”建設戰略部署,上海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全面啟動新一輪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在此次改革中,學院物流工程專業因學科布局調整暫停招生,涉及8名專任教師的轉型發展問題。
那時的梁賀君41歲,內心一度充滿抗拒與迷茫,不過,他還是選擇主動擁抱變革,憑借大數據專業背景和前瞻性視野,不斷學習和進取,2024年底成功轉型至機器人工程專業,并通過企業掛職實踐實現“人工智能+遠洋漁業”的產教融合。
專業停招,正視、擁抱變化
物流工程專業暫停招生,對包括梁賀君在內的老師打擊不可謂不大。就梁賀君來說,他已經在物流工程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像《冷鏈物流》《食品倉儲與配送》這些課程,他都教授了多年,課堂節奏、教學設計、學生反饋都駕輕就熟。突然之間要重新備課、重新規劃教學方向,這種感覺很不適應。
過去這些年,他也在智慧物流、供應鏈優化等領域積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但隨著專業的調整,這些研究方向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依托,仿佛所有的努力都將被擱置甚至廢棄。
學院調整梁賀君到機器人工程專業。機器人工程專業涉及《大數據技術原理與應用》《機器人操作系統仿真》課程,而梁賀君此前教授過《數據科學》等課程,轉型有一定的知識基礎。
不過,這是一個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方向,涉及機械、電氣、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對他的知識結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臨新挑戰,他意識到,這次專業調整并不是一次被動的“撤退”,而是一次主動的“升級”。它不僅僅是崗位的變化,更是知識體系、教學方法和實踐能力的一次全方位重構。如果不能正視變化、擁抱變化,那就只能被時代淘汰。
為此,為了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他開始系統地學習相關課程內容,查閱大量資料,參加各類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在具有大數據分析的專業背景下,他很快就彌補了機械、電氣、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知識短板。
升級:新的任務和產教融合
2023年11月,梁賀君前往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掛職。這段經歷成為他轉型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在企業一線的工作讓他真正接觸到遠洋漁業智能裝備、遠洋漁業數字化、AI大模型等前沿的應用。這次寶貴的經歷更為他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行業動態、積累實戰經驗的平臺。
2025年3月,梁賀君跟船出海捕撈。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海洋大學 供圖
其間,他主動到舟山、煙臺、深圳等地的遠洋捕撈船、漁獲加工廠等生產一線,與公司的技術骨干、管理人員交流探討,了解遠洋漁業在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方面的需求和痛點,為后續的科研工作找準了方向。
“遠洋漁場高精自主導航探魚智能艇研發與應用示范”“AI國際履約助手及合規在線學習平臺研發項目”“超低溫藍鰭金槍魚高品質海產品開發及市場推廣”等一系列科研項目的順利獲批,成為他掛職工作的成績單。其中,“遠洋漁場高精自主導航探魚智能艇研發與應用示范” 項目為中農發揭榜掛帥項目,旨在研發出具備高精自主導航和探魚功能的智能艇,應用于遠洋漁場,將大大提高遠洋漁業的捕撈效率和精準度。
此外,他還獲批了教委市級項目“基于AI大模型的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助手”。這些項目的成功立項,為他的科研工作注入了動力。
梁賀君匯報遠洋漁業國際履約AI大模型助手項目進展。
返校后,梁賀君積極投身“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主持了三門校級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他嘗試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與機器人工程深度融合,探索更具前瞻性和實用性的教學模式。
這個過程中,他的感悟頗深:所謂轉型,并不是放棄過去,而是將過往的知識與經驗進行整合、拓展和再創造。如今,梁賀君已逐步融入機器人工程專業的發展之中,并成為漁業工程與裝備團隊的核心成員。
從最初的抗拒與不安,到后來的接受與適應,再到現在的熱愛與投入,這是一段艱難卻充實的成長之路。雖然這條路走得并不輕松,但他始終堅信:只有主動求變、持續學習,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