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海洋經濟的國家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海洋工程”“水產養殖”“海洋生物科學”類專業在高考志愿中的熱度也在悄然升高。但很多學生和家長發現一個問題:盡管不少高校開設了海洋類專業,但真正能讓學生下海搞科研、上岸能應用、畢業能落地的院校,少之又少。
原因并不復雜:沒有海洋實驗平臺、沒有現場實訓機會、沒有技術成果轉化支撐,所謂“海洋專業”就很難跳脫“紙上談兵”的局限。而在這方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憑借全國首個教學科研型海洋牧場的落地實踐,正逐漸成為中國南海沿線地區海洋科技人才培養的新坐標。
全國首個教學科研型海洋牧場不是概念,而是能上船實操的真平臺。7月12日,由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獨立籌建的“三亞崖州灣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洋牧場教學科研示范基地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地點位于東羅島附近海域,用海面積70.2044公頃,由1503座人工魚礁構筑而成,是全國首個集教學、科研、實訓、示范于一體的近海綜合性海洋牧場。
這一牧場平臺的最大特點是“實操+科研+轉化”三位一體。它不僅僅是一個展示項目,而是真正用于:學生下海教學、實訓操作、樣本采集、養殖實驗;水產養殖模式研究、珊瑚礁生態修復、人工魚礁設計、智能監測系統測試、實時預警環境異常;科技成果轉化,如熱帶深水魚類良種選育、智慧養殖控制系統、碳匯功能評估模型,為動態優化管理策略提供數據支撐,有效防范生態風險
據海南日報報道,該海洋牧場總投資超過千萬,實施全鏈條質量控制,開展海洋環境評估,優化礁體結構,建立設備校準體系,首創國內海洋牧場“新型水流能供電系統”,是目前海南乃至全國最完整的近海教學科研一體化平臺。
什么是“海洋牧場”?——未來海洋經濟的關鍵支點。簡單來說,海洋牧場是將農業牧場的理念遷移到海上,利用人工構建魚礁、增殖放流、生態修復等手段實現“可持續增產”的近海養殖系統。它是現代海洋漁業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藍色糧倉”國家戰略目標的關鍵技術體系。
學生能學什么、做什么?從“站岸上聽課”到“海上操作儀器”。對學生而言,這種教學科研型海洋牧場的最大價值,不是“參觀”,而是能真正參與到真實研究任務中:學生可以參與基礎操作實訓,如海水采樣、魚類識別、浮游生物觀察、智能浮標部署;部分本科學生及研究生可直接參與科研組課題,承擔數據采集、參數調控、設備維護、試驗記錄等工作。
此外,學校設有創業服務基地,組織學生參與暑期駐場研究、海洋工程建模競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不少學生的實習報告、畢業設計、學術論文都直接基于海洋牧場上的一線數據。
獲得2023年度海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的“基于環境適應性理論創新的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體系與示范”項目,促進了該平臺的研究發展。
區位優勢+政策扶持,海南正在打造“藍色科技硅谷”。海南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同時也是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試驗田”。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被列入“南繁硅谷”和“深??萍几?/strong>”雙核工程,目前已入駐中科院深海所、海南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工程研究中心、深海微生物綜合研究平臺等一批核心科研機構。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作為唯一以海洋為主導方向的本科高校,天然成為這些機構的科研人才“蓄水池”。
不是“知名度”,而是“參與度”決定海洋教育的質量,沒有真正下海、做項目、采數據、育成果,就難以培養出真正能服務南海、支撐藍色經濟的人才。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依托全國首個教學科研型海洋牧場,打通了從課堂理論——科研實踐——技術轉化——服務產業的完整人才培養路徑。這所位于熱帶的高校,也許不是“最出名的”,但很可能是最貼近未來海洋產業現場的那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