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人在驛站乘涼。陽林玥供圖
“以前復診得重新掛號排隊,現在一次掛號管三天,省了不少事!”剛在縣人民醫院續診的王華英拿著檢查單,對這項新服務贊不絕口。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廣元市劍閣縣堅持“開門搞教育、實干惠民生”,從田間地頭的健康守護到街頭巷尾的清涼關懷,用一件件接地氣的民生實事,把“群眾呼聲”變成“幸福回聲”。
醫療惠民:把健康送到家門口
“張婆婆,您的血壓有點高,平時要記得按時吃降壓藥,這是健康手冊,上面寫得很詳細。”4月,漢陽鎮衛生院里,縣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為老人做完基礎檢查后叮囑道。這是劍閣縣“萬民醫護走基層”活動的一幕,從4月到6月,醫護團隊深入漢陽鎮、武連鎮等12個鄉鎮,腳步遍布山村角落。
6月24日,鶴齡鎮的集市旁格外熱鬧。縣人民醫院聯合綿陽市中心醫療隊搭起臨時診療點,測血糖、做心電圖、講健康知識……不到半天就為120余名群眾提供服務。“我腿腳不方便,醫生上門來看病,還送手冊,太貼心了!”78歲的李大爺握著醫生的手連聲道謝。據統計,這一系列活動累計服務群眾520余人次,發放健康手冊200余份,讓老弱孕殘等特殊群體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優質醫療資源。
針對群眾“看病煩”“管理難”的痛點,劍閣縣還拿出“科技方案”。投入300余萬元建成的縣域慢病管理云平臺,成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隨身健康管家”——61歲的陳桂芳每天會收到用藥提醒,打開手機就能查血壓記錄;鄉鎮醫生通過平臺實時調閱患者數據,再也不用擔心治療“斷檔”。
而“心電一張網”的建設,更在與死神賽跑。鄉鎮衛生院采集的心電數據實時傳至縣醫院,AI輔助分析加專業醫師遠程判讀,讓急性心梗等急癥救治響應時間縮至15分鐘內。這項成果入選全國智慧治理優秀案例庫,用科技為生命撐起“防護網”。
清涼守護:為戶外勞動者撐傘
“累了能歇腳,熱了能乘涼,這驛站比家里還舒服!”盛夏的午后,環衛工人張文華走進縣城的愛心驛站,拿起冰鎮西瓜咬了一大口。在劍閣縣,這樣的“清涼港灣”有5處,空調涼風習習,飲水機旁擺著成箱的飲用水,醫藥箱里放著解暑藥品,墻角的書架上放著報刊,成了環衛工人、快遞員、外賣小哥的“避暑天堂”。
入夏以來,這些驛站已服務戶外勞動者超1.2萬人次,發放解暑藥品3000余份、飲用水250余桶。更暖心的是,劍閣縣正計劃升級驛站功能:增設維修工具角,方便大家修電動車;開辟技能學習區,提供職業培訓資料。
“不僅要送清涼,更要解難題。”縣環境衛生事務中心主任何林峻說,要讓愛心驛站從“歇腳點”變成“解憂站”。
機制護航:讓實事辦在群眾心坎上
“群眾點單—部門接單—跟蹤督單—滿意評單”,這套閉環機制讓劍閣縣的民生服務不流于“一陣風”。縣人民醫院每月開“患者吐槽會”,23條意見建議條條有整改:有人反映“檢查單打印慢”,醫院立刻增配自助機;有人覺得“病房熱水少”,3天內就加裝了熱水器。
愛心驛站則實行“周巡查、月評估”,工作人員每周走訪收集需求,每月根據反饋調整物資。“上次有師傅說想要充電寶,第二周就配上了。”張文華笑著說。
從醫療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到戶外勞動者的“夏日清涼”,劍閣縣以“開門搞教育”為契機,將民眾的“表情包”化為行動的“風向標”。一樁樁、一件件帶著溫度的民生實事,正悄然匯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讓作風建設成果如涓涓細流,浸潤千家萬戶的心田。( 陽林玥、楊光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