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剛上臺時就對普京放了狠話,要求俄羅斯在50天內停火,不然就征收100%關稅,連買俄國石油的國家都要被"二級制裁"。
結果呢?普京至今沒搭理,反而悶聲集結了16萬大軍,準備來場"夏季大決戰"。
與此同時,烏克蘭忙著換內閣討好特朗普,歐美國家為了援烏費用吵得不可開交,而中國則明確堅定立場。
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16萬大軍準備反擊
特朗普以為自己的"最后通牒"能嚇住普京,結果完全想錯了。
俄軍不僅沒有收手,反而加快了軍事部署的步伐。俄軍已經在紅軍村、庫普揚斯克等關鍵區域完成了約16萬兵力的集結,這個規模在俄烏沖突中可算得上是空前的。
俄軍這次還采用了新戰術:"逐步封鎖、削弱后勤"。說白了就是不急著正面硬剛,而是慢慢圍困對手,斷掉補給線,讓敵人自己崩潰。這招在阿夫迪夫卡戰役中效果不錯,俄軍顯然想復制這個成功經驗。
最近的戰果也證明了俄軍的戰略意圖。7月13日,俄國防部宣布已經控制了頓涅茨克南部的卡爾·馬克思村和尼古拉耶夫卡村。
別小看這兩個村子,它們是當地交通和作戰通道的關鍵節點。俄軍拿下這里,就等于在烏東戰線打開了一個重要缺口,為全面控制頓涅茨克南部奠定了基礎。
目前來看,特朗普給出的"50天窗口期"非但沒有給俄軍壓力,反而變成了莫斯科的"進攻機會窗口"。
普京這招"悶聲干大事"確實厲害,表面上不回應美國的威脅,私底下卻在抓緊時間整軍備戰。
澤連斯基緊急討好
面對俄軍的大舉集結,烏克蘭這邊也沒閑著。澤連斯基最近搞了一個大動作——大規模改組內閣,這被外媒稱為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規模最大的政府重組。
這次人事調整挺有意思,總理什梅加爾被提名接任國防部長,而第一副總理兼經濟部長斯維里堅科則被推舉為新總理人選。表面上看是內政調整,實際上卻有著明顯的外交考量。
更直接的信號是,澤連斯基計劃撤換駐美大使馬爾卡羅娃。為啥要換她?因為這位女大使被美國共和黨人認為跟民主黨關系太密切,在特朗普執政的新環境下顯然不合適。
澤連斯基準備任命一個"擅長談判"且"能被白宮和國會理解"的新人選,說白了就是要找個能跟特朗普說上話的人。
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很明確——在戰場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通過人事調整來穩定西方的援助體系,特別是要抓住特朗普這個關鍵人物。畢竟在戰場上打不過,就只能在外交上想辦法了。
歐美援烏引發內部矛盾
烏克蘭在過去5個月里收到了約42萬枚炮彈援助:美國只提供了16萬枚,其余26萬枚都是捷克等國協調第三方資源采購的。看來美國雖然嘴上喊得響,實際行動卻越來越保守。
德國外交部長在7月7日透露,德國已經為援烏倡議投入超過10億歐元。
而捷克僅在2024年一年就向烏克蘭交付了超過150萬枚炮彈,2025年還計劃再交付約180萬枚大口徑炮彈。
相比之下,美國這個"老大哥"的實際貢獻反而顯得有些寒酸。
特朗普現在的想法很簡單也很直接:軍援可以繼續,但錢得歐洲出。
7月14日,他在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明確表示,美國將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在內的軍事裝備,但全部費用要由歐洲盟國承擔。
這招"空手套白狼"確實符合特朗普一貫的商人思維——美國企業負責生產賺錢,歐洲國家負責掏錢買單。
問題是歐洲國家也不是傻子。呂特當場雖然答應了,但回國后立馬就遭到了議員的強烈質疑:"歐洲為什么要為特朗普的軍火計劃買單?"這個質疑確實有道理,憑什么美國軍工企業賺錢,歐洲納稅人承擔成本?
結果就是歐洲內部也開始分化。德國、波蘭表態支持這個方案,認為為了支持烏克蘭,這點代價是值得的。但捷克、法國和意大利明確表示不參與,理由也很充分。
法國政府直接批評說這個方案會"進一步損害歐盟內部財政平衡",意思是這種做法會讓歐盟內部的財政負擔更加不平衡。
波蘭外長倒是提了個建議:用凍結的俄方資產來支付武器采購費用。這個想法看起來不錯,既能解決資金問題,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但實際操作起來會很復雜,涉及到國際法、銀行監管等多個層面的問題。
在援烏問題上,西方陣營內部存在嚴重的利益分歧和協調困難。大家都想支持烏克蘭,但誰出錢、出多少錢、怎么出錢,這些具體問題就成了扯皮的焦點。
這種內耗對烏克蘭來說絕對不是好消息,因為它直接影響到援助的效率和可持續性。
中國拒絕配合施壓
最近北約秘書長呂特居然想拉中國下水。
7月15日,他在美國國會表示,中國、印度、巴西應該給普京打電話,告訴他必須認真對待和平談判,否則就要面臨美國的"二級制裁"。
這個要求很是天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的回應非常明確:中國反對非法單邊制裁,也不接受"長臂管轄"。更重要的是,中方始終認為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而不是靠一方施壓、一方服軟來解決問題。
說得更直白點,中國不會給普京打這通"施壓電話",不會參與外部干預,更不會接受西方的威脅。從俄烏沖突開始到現在,中方的立場一直很清楚:不站隊、不偏不倚,堅持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在當前這種復雜局面下,保持戰略獨立反而凸顯了中國作為調停者的價值。西方想讓中國配合施壓俄羅斯,但中國如果真的這么做了,反而會失去在俄烏問題上的中立地位,以后想當和事佬都沒人信任了。
現在的局面確實很微妙,俄軍16萬大軍集結完畢,大決戰的陰霾越來越濃,全球棋盤的走向越來越不明朗。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誰能在這輪較量中保持定力和戰略清醒,誰就更有可能在最終的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