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駛入內蒙古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一棟棟原木搭建的“木刻楞”房屋錯落有致,伴著鈴鐺和馬蹄聲響,造型別致的俄式馬車緩緩駛過,列巴房里飄出濃郁麥香,獨特的風情和美好的景致引人入勝。
航拍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人民網記者 齊浩男攝
頗具特色的“木刻楞”房屋。人民網記者 齊浩男攝
走進孫金花家庭小院,主人曲晨將剛烤制的滋滋冒油的大肉串、搭配藍莓果醬的列巴等食物端上桌,瞬間俘獲了游客們的味蕾。
深目高鼻的她是俄羅斯族,也是土生土長的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人,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從2006年,我們開始做家庭旅游,游客來這里可以體驗俄羅斯族文化生活,包括穿著俄羅斯族服裝拍照、參觀俄羅斯族文化展館、唱歌跳舞、品嘗美食等。”
孫金花家庭小院內,正在烤制肉串。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
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作為全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面積2068平方公里,轄區總人數2984人,當地百分之四十的居民均是俄羅斯族同胞,他們熱情好客,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俄羅斯民族傳統。近年來,當地借助俄羅斯族傳統節日“巴斯克節”“潑水節”等地區旅游品牌,將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轉化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自2007年借助國家“興邊富民”行動等,引導俄羅斯族群眾發展“俄羅斯族家庭游”等旅游產業,從最開始的4戶家庭游發展到如今的176戶,家庭游接待床位數5100余張。旅游業促進了當地的就業,提高了居民生活收入,已成為恩和地區重要的新興產業。2024年,全鄉鄉村旅游接待人數61.5萬人,旅游綜合收入9225萬元。
曲晨向記者介紹俄羅斯族文化。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
靠著經營民宿,曲晨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客人很多,到7、8月份旺季,每天都能滿房,我們在這里過著幸福而又安逸的生活,”曲晨跟記者回顧著近幾年自家的發展,“2006年我們家只有五六個床位,發展到現在已經有28間房間,我們蓋房子、完善衛浴配套設施、豐富體驗項目,每年都在升級中,下一步還想打造俄羅斯族婚禮展館,讓游客更加了解俄羅斯族文化。”
優美的風景和淳樸的鄉風,不僅吸引著游客前來,還成為年輕人的“理想港灣”。住進冬暖夏涼的木刻楞,經營一家溫馨的咖啡店,閑暇時候去草原讓心情放空,這樣慢節奏的邊陲小鎮生活讓來自浙江省的喻曉在此開啟創業之旅。
喻曉在小木屋中制作咖啡。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
一家名為“一個嘎查”的咖啡館門前擺放著幾張帆布椅,木屋里飄來咖啡香氣,喻曉一邊制作著咖啡一邊說,“2021年來呼倫貝爾旅游,走到這里就被深深吸引,當時我們四五個合伙人就決定租下這座房子。”
“這里溫度適宜,風土人情我也很喜歡,自從來到這里,鄰居們都對我特別好,每年秋天都會送我們自家種的土豆、卷心菜、蘿卜。”這里的工作和生活讓喻曉樂在其中,他還盤算著自己的“扎根”計劃,將打造屬于自己的小院,讓咖啡館每年都有新變化。
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一年四季呈現出的豐富多彩的樣貌,散發著別樣的魅力,也為藝術創作者們提供著無盡的創作靈感和素材。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充分挖掘利用自然文化資源,搭建藝術交流平臺,于2017年創建“油畫寫生基地”,2022年4月成功注冊“恩和油畫小鎮”商標。
油畫寫生基地中展示的作品。人民網記者 張聿修攝
自油畫寫生基地投入使用以來,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成功舉辦了“第十二屆全國水彩高研班活動”、中國傳媒大學主題研討會《走進額爾古納》巡回展覽、中俄油畫家文化藝術交流等藝術交流、區域合作活動60余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等1500余名藝術家先后來到恩和,創作油畫600余幅。超4000余名各地美院師生來基地寫生創作,創作出諸多反映恩和美景和地區風情的油畫作品。
下一步,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將不斷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壯大新型旅游業態,打造俄羅斯族民俗文化小鎮,讓邊陲小鎮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楊義、白波、富麗娟、張力洋、張聿修、齊浩男、李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