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深夜,特朗普在社交媒體撂下一句狠話:“就像我說的,如果有必要,我們會再來一次!”矛頭直指伊朗核設施。
短短幾小時后,德黑蘭機場迎來兩架特殊包機——中俄高級官員同步抵達,與伊朗緊急啟動三方會商。此刻波斯灣上空戰云密布,大國博弈的齒輪再次咬合。
六月的波斯灣熱浪翻滾,美軍B-2隱形轟炸機如暗夜幽靈般潛入伊朗領空。十四枚單枚重達三噸的巨型鉆地彈,瞄準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大核設施傾瀉而下。
同時三十枚戰斧巡航導彈從潛艇發射升空,實施立體飽和打擊。特朗普在社交媒體高調宣布:“伊朗核設施已被完全摧毀!”
五角大樓戰情室里,評估報告顯示打擊效果“使伊朗核計劃倒退一至兩年”。衛星圖像卻揭示更復雜的真相:福爾多核設施入口處新增六個巨大彈坑,山體結構裸露,但深層隧道網絡仍情況不明。
伊朗原子能組織緊急派遣穿著防護服的技術人員徹夜檢測,最終對外宣布:“未監測到放射性泄漏。”
空襲后第十七天,伊朗外長阿拉格齊面對美國媒體鏡頭時神情堅毅:“我們不能放棄鈾濃縮計劃,這是科學家用二十年換來的成就。”當被問及是否留存高濃度鈾儲備時,他坦言尚無詳細信息,但每個詞都透著不屈。
在德黑蘭大學校園里,學生們高舉“核技術不可剝奪”的標語,將核計劃與民族尊嚴深度捆綁。
7月12日阿拉格齊亮出談判底線:“任何協議必須承認鈾濃縮權利。”這并非討價還價的籌碼——議會已立法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請求需經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逐案審批,合作大門裝上“安全鎖”。
與此同時,伊朗總統佩澤希基揚宣布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除非獲得明確安全保證。
特朗普威脅發動二次打擊的推文發布不到八小時,兩架航班分別從北京和莫斯科起飛,劃破夜空直抵德黑蘭。
這個外交閃電行動絕非偶然——早在四個月前,中俄伊三國外交副部長已在北京秘密構筑戰略協同。聯合聲明白紙黑字寫著:“終止所有非法單邊制裁,核設施絕不可成為軍事目標!”
中國對伊朗的支撐遠不止道義支持。上合組織外長會議上,王毅外長向阿拉格齊當面承諾“四個支持”:力挺捍衛主權、抵御霸凌行徑、通過政治談判維權、改善與鄰國關系。
而在能源領域,中伊每天近百萬桶的石油貿易,成為抵御西方制裁的經濟生命線。俄羅斯則加速交付“汽車場”電子戰系統,這些曾在敘利亞攔截美軍導彈的裝備,正部署到伊朗核基地周邊。
福爾多地下深處封存著83公斤60%豐度濃縮鈾,足夠制造五枚核彈。當美軍的鉆地彈鑿穿巖層時,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總部警報驟響——切爾諾貝利陰影重現中東的風險劇增。
盡管伊朗堅稱無泄漏,但歐洲核安全實驗室的模型顯示:若污染地下水,放射性物質可能隨底格里斯河流向伊拉克,百萬民眾面臨飲水危機。
更緊迫的威脅在能源市場。空襲消息傳出四十八小時內,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沖破每桶一百美元心理關口。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上半年46%的原油進口來自中東,霍爾木茲海峽任何風吹草動都將沖擊長三角、珠三角的工廠油脈。伊朗革命衛隊快艇開始在航道上密集巡邏,水兵肩扛反艦導彈的畫面登上全球頭條——這是最直白的海峽封鎖警告。
以色列內格夫沙漠的迪莫納核研究中心運轉六十年,從未接受國際核查。當特朗普高喊“阻止核擴散”時,五角大樓卻悄然與以色列簽署新協議,升級F-35戰機核投送能力。這種鮮明反差讓埃及《金字塔報》辛辣諷刺:“核武庫大小決定話語權,而非《不擴散條約》。”
英法德的態度同樣微妙。三國一邊警告將在八月推動恢復對伊朗國際制裁,一邊卻與伊朗敲定7月25日伊斯坦布爾會談。外交圈流傳的備忘錄顯示,歐洲真正擔憂的是伊朗報復封鎖海峽——屆時不僅油價飆升,地中海難民潮可能再增百萬。
波斯灣的海風裹挾著硝煙氣息,特朗普的戰爭恫言懸在伊朗上空。中俄包機降落的時刻,德黑蘭街頭民眾抬頭凝望天際——那不僅是兩個大國的身影,更是沖破單邊制裁鐵幕的曙光。
中東棋局已進入新階段:當美國“極限施壓”撞上中俄伊“戰略三角”,任何誤判都可能點燃區域火藥桶。三國會晤桌上的茶杯還留有余溫,而真正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信息來源:特朗普:如有必要將再次打擊伊朗核設施
2025-07-22 13:29·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