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有一項超級工程的開工,突然通過外媒的報道火了起來。位于西藏墨脫地區的雅江水電站項目(也被普遍稱為“墨脫水電站”項目),吸引了大量外媒的高度關注。
當然,熟悉的“小作文”也跟著來了。什么“生態炸彈”、“地緣政治武器”、“亞洲水塔的浩劫”,渲染著一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氣氛。
這些報道在國內的轉載,也確實讓很多人心里泛起了嘀咕:這么大的工程,建在那么敏感、脆弱的地方,真的沒問題嗎?
今天我們從科學的視角來聊聊這些問題,主要目的就是跟大家一起同步一下認知,解解心疑。
01 世界級體量,世界級難題
在我們深入探討那些爭議之前,得先同步一下基本信息。這個項目,官方名稱是“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工程”,它的核心工程主體,坐落在西藏林芝市墨脫縣。
為什么是這里?你攤開一張中國地形圖就明白了。雅魯藏布江從海拔 5000 多米的青藏高原奔涌而下,到了墨脫這個地方,突然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大彎,地理上我們叫它“雅魯藏布大峽谷”。在短短幾百公里的距離里,海拔落差超過 2000 米。要知道,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高度也只有 175 米,落差 2000 米,這可真的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其中蘊含的巨大水勢能,足以讓全世界都眼紅。
根據規劃,這個工程的總裝機容量預計能達到 6000 萬千瓦,年發電量約 3000 億千瓦時。這是個什么水平呢?這么說吧,三峽大壩的總裝機容量是 2250 萬千瓦,年發電量約 1000 億千瓦時。也就是說,一個墨脫水電站的發電能力,約等于三個三峽水電站。所以,當外媒驚呼中國要建一個全球第一水電站的時候,從體量角度來說,沒有說錯。
這個項目的設想其實由來已久,從上世紀的勘探、論證,到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能源工程,再到最近李總理親赴西藏出席奠基儀式,可以說,每一步都走得相當審慎。然而,審慎的另一面,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而這些挑戰,也正是所有爭議和外媒“小作文”的源頭。
我們必須承認,所有的困難和擔憂都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每一個問題,都是無比棘手的世界級難題。
首先是工程難度。在海拔 3000 米以上、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高原深谷里修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這本身就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里是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碰撞前沿,這里不僅地震頻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更是家常便飯。最要命的是,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的地殼在最近 300 萬年來一直都在快速抬升,尤其最近 15 萬年,速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每年 30 毫米。這種地殼運動速度真的可以算是肉眼可見的。
對于徒步的旅行者來說,這里可以算是景色絕美。但對于工程師來說,這里的氣候條件絕對可以說是極其惡劣,在這里打下的每一根樁基,澆筑的每一方混凝土,都是在與大自然掰手腕。所以,說墨脫水電站是當今藍星上最困難的超級工程,這話可能一點都不為過。
其次是生態顧慮。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被譽為“生物資源的基因庫”。
如果你覺得這個稱號不夠具體,那咱們上點兒數據。根據已經掌握的資料,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高等植物 3768 種,苔蘚植物 512 種,大型真菌 686 種,銹菌 209 種。這些物種占了西藏自治區高等植物的65%,苔蘚植物的 65%,大型真菌的 78%,銹菌的 77%。
更重要的是,很多物種都是以墨脫為模式標本產地的物種。比如說:墨脫球蘭、墨脫楠、墨脫冷杉、墨脫紅景天、墨脫杜鵑等等。
墨脫球蘭
墨脫杜鵑
至于這里的保護動物,那更是個個都是保護動物中的明星。比如說:孟加拉虎、小熊貓、云豹、金貓、紅腹角雉、金雕、雙角犀鳥、眼鏡王蛇等等。
雙角犀鳥
云豹
金雕
另外,這里有無數獨特的、甚至尚未被完全認識的動植物。修建大壩,會不會阻斷魚類洄游的通道?會不會改變水文情勢,從而影響下游數千公里的生態系統?會不會破壞珍稀植物的生境?這些問題,每一個都沉重無比。
最后,就是那個最敏感的跨境河流問題。雅魯藏布江流出中國國境后,就變成了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最后匯入孟加拉國。上游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下游國家的神經。
以上這些問題確實客觀存在,并且個個可謂神仙級難度。那么,我們國家是怎么考慮的呢?
如果僅僅是為了發電,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坦白說,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還真未必非建一個墨脫水電站不可。西部大片的沙漠戈壁和無人區,可以建設大量的光伏、光熱和風力發電站,這些項目非常成熟,很多施工單位都能承建,實施難度比起墨脫水電站簡單太多。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項目的目標,或許從一開始,就不只是為了“點亮千家萬戶”那么簡單。
02 不只為發電,更探索未來范式
讓我們換一個思路。如果把墨脫水電站看作一道考題,出題的是大自然,那么這道題考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工程能力,更是我們的文明智慧。
過去,我們建設大型工程的思路,更多是“人定勝天”,是“改造自然”。我們用強大的技術力量,去改變、去征服。但面對墨脫這樣脆弱、復雜而又寶貴的生態系統,這種思路顯然已經過時了。
墨脫水電站的真正價值,或者說它承載的使命,是要探索一個全新的工程范式:大型工程如何與極端脆弱的生態環境實現共存,甚至共榮。
這不是一句空話。在墨脫水電站可行性報告中提到的“生態友好型開發方案”,背后是一系列顛覆性的設計理念。比如,如何通過建設深層取水口和分層取水技術,保證下泄的水溫和天然河流一致,從而最大限度減小水溫變化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從這個課題可見,墨脫水電站工程考慮到的細節相當深入。
以及,如何設計全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的“魚道”或者升魚機系統,讓魚兒能“坐電梯”回家?如何通過泥沙沖排技術,模擬自然界的洪水過程,將水庫攔截的泥沙定期下泄,以維持下游河道的健康生態?
所有這些課題,在全世界水利工程界乃至人類歷史上,都是最前沿的探索。可以說,墨脫水電站既是一個超級工程,也是一個巨大的試驗基地。它的目標已經超越了鋼筋水泥和發電機組,而且要用最頂尖的工程技術和最謙遜的態度,去嘗試與大自然進行一場平等的對話。
人類的生存依托于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這個角度看,墨脫水電站將不再是一座只為今天的電網而建的大壩,而是一座面向下一代人類價值觀的水利文明坐標。它將嘗試回答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在未來,人類的發展邊界在哪里?我們能否與其他生命一起,守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
03 地緣問題:科學視角下的回應
最后,我們再試著看看地緣政治問題。為什么印度反應激烈,而另一個下游國家孟加拉國,態度卻相對平和?
從水文學的角度講,在一條國際河流的上游建設水利調蓄工程,對下游的生產活動肯定是利大于弊的。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之后叫做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極不均勻,旱季缺水、雨季洪災,讓印度和孟加拉國兩國人民長期承受著痛苦。上游的水庫,可以在雨季時,把滔天的洪水攔蓄一部分,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減輕下游的洪災壓力;到了旱季,又能開閘放水,增加下游的徑流量,緩解干旱。
這種旱季放水、雨季蓄水的科學調度,對于整個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極大的好事。孟加拉國位于河流的下游,多年來飽受洪水和干旱之苦,所以他們更能理解這種水利調度帶來的巨大社會價值。
既然有這么大好處,那印度在擔心什么呢?他們的擔心,其實并不屬于科學范疇,他們是害怕中國把這個大壩當成“武器”,在關鍵時刻“關閘”斷水,或者“開閘”放水淹沒下游。
這個問題確實超越了科學的范疇。但我們相信,對人類社會來說,“零和”博弈和“負和”博弈都不是好的策略,“正和”博弈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旋律。我們相信墨脫水電站是承載著所有美好的愿望而建,也將不只為我國人民帶來福祉。
我們期待墨脫水電站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這個時代的雄心、挑戰與智慧,并且探索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新高度。
你如何看待墨脫水電站這一大型工程?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