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納粹德國的黑科技,造出了歷史上第一架無尾翼飛翼噴氣式轟炸機,甚至是美國B2隱形轟炸機的開山鼻祖。
1945年2月18日,德國奧拉寧堡上空,試飛員正駕駛著一架形如蝙蝠的黑色戰機。當左發動機突然熄火時,他并不知道自己正成為航空史上一個悲壯的注腳,這架代號Ho229 V2的人類首架噴氣式轟炸機機,在第三次試飛中翻滾墜毀,將霍頓兄弟的航空革命夢想永遠定格在燃燒的殘骸中。
霍頓兄弟一生癡迷于飛翼式布局,在他們看來,這才是最完美的飛行器。
起初,德國軍方并不看好霍頓兄弟的飛翼式飛機,到了戰爭末期,德國局勢急轉直下,希特勒將希望寄托在一些黑科技上。比如V2火箭、V3巨炮、鼠式坦克等等,這個飛翼式布局的飛機也是其中之一。
當時空軍司令戈林提出“三個1000”口號,戰斗機作戰半徑要有1000公里,載彈量要達到1000公斤,時速要達到1000公里/小時。這三個一千中有兩個很難辦,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在現在看來沒有多少,但是對于當時一眾螺旋槳飛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還有這個1000公里的時速,活塞發動機是根本做不到的。當然,當時納粹德國已經有了法寶,即噴氣式發動機。
在戈林的號召下,霍頓兄弟有了機會,他們快速拿出圖紙,并且展開樣機研制,代號HX.1計劃。
該計劃分三步走,首先造出模型,在風洞下試吹,然后制造V1,也就是樣本一。V1版是無動力的滑翔機,二戰時期這種飛機還是比較流行的,由飛機帶著起飛,飛到天空,然后滑翔很長一段距離。而飛翼式布局的飛機,滑翔比很大,所以V1也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V2在左右兩側各裝了一臺容克JUMO004B噴氣式渦輪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技術比較成熟,推力達8.7噸,半埋入兩邊的機翼。發動機讓Ho229有了無與倫比的動力,在一次測試中,盟軍的P51戰斗機發現了它,但是壓根追不上。這讓盟軍飛行員感到詫異,還以為是什么大蝙蝠嗖一下飛過去了。
Ho229的最大時速達900多公里,接近戈林提出的速度指標。另外,這架飛機能飛到1.6萬米高空,當時的戰斗機顯然沒有這個能力。之所以沒有把它當成UFO,是因為盟軍知道了納粹德國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把積攢的黑科技家底全都拿了出來,Me262戰斗機已經在空中和盟軍廝殺了。
Ho229V2 只生產了原型機,沒有定型量產。這款飛機摔死過飛行員,當霍頓兄弟對其進行改進時,盟軍的地面部隊已經打過來了,而Ho229V3還沒有組裝好。盟軍后來對繳獲的飛機進行了測試,讓美國專家驚嘆不已。
陰差陽錯具備了隱身性能。
Ho229不光飛的快,它的雷達反射面積還非常小,當時邊緣波反射理論還沒出來,美國人以為雷達探測不到它是因為它的機身是木制的,可以透波。
當時,納粹德國已行將就木,Ho229上大量使用了木制結構,只有安裝發動機和駕駛艙部位使用的是鋼架,發動機噴口處加裝擋焰的鋼制蒙皮,其余都用木頭來做。其實這也沒什么,蚊式轟炸機也是大量使用了木材來建造,當時的飛機飛的都不怎么快,木材的強度足夠了。
其實,美國人當時沒有仔細研究Ho229的氣動布局,是這種無尾翼的布局導致它不容易被雷達探測。當然了,隱身理論還要等15年后蘇聯科學家發表出來,當時德國人屬于是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在德國人看來,飛翼式布局的優點只有兩個,省油就飛的遠,阻力小就飛的快,至少在當時飛的算快了。后來美國人發現,這種外形的飛機只能亞音速飛行,超音速飛行還是太難了。
美國于1945年就得到了Ho229,為什么要到40多年后才造出B2呢?
有很多軍迷說美國B2就是Ho229的放大版,其實這并不準確。Ho229有非常大的缺陷,純機械式的飛控讓飛行員駕駛這架飛機就和高空走鋼絲一樣,因此它自始至終都只是原型機。
其實美國和蘇聯在20年代也搞過飛翼式布局的驗證機,最后都放棄了,飛控太難了,直到計算機的出現,這種構型的飛機才能平穩的飛上藍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