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談判前,16萬俄軍發起強攻,俄烏大打出手,關鍵時刻,波蘭橫插了一腳,這場拉鋸戰正迎來最危險的變局。
鳳凰衛視披露,近日,俄軍已經將頓巴斯中線波克羅夫斯克方向的兵力,提升到了16萬人,而結束該地區的戰役將可能成為俄軍強化夏季攻勢的主要作戰目標之一。
衛星圖像顯示,俄軍突擊隊正以“鉗形戰術”啃噬烏軍防線,拿下這里,烏軍在頓涅茨克的防御鏈就將崩散。
與此同時,俄軍動用426架無人機和24枚導彈對烏克蘭發動空襲,烏空軍還監測到搭載“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的米格-31K戰機升空。
莫斯科的意圖再明顯不過:在第三次談判前,贏下更多的籌碼。
不過,烏軍的反擊同樣兇狠。
在蘇梅方向,第93機械化旅用美制“海馬斯”轟塌了三座浮橋,遲滯俄軍北翼增援。
同時,連續兩日,數百架無人機如蜂群般突襲俄羅斯首都,引發民眾恐慌。根據俄國防部通報,兩天時間內分別擊落172架和117架無人機,其中莫斯科上空各擊落30架。
這場襲擊導致莫斯科主要機場陷入混亂,大量航班取消或延誤,數千旅客滯留機場,有人甚至直接睡在地板上。
這并非烏克蘭首次對俄本土發動大規模無人機打擊——早在俄勝利日閱兵前一周,烏軍就曾連續兩天派出超百架無人機襲擊莫斯科,迫使四大機場暫停運營,俄方甚至一度切斷全城網絡以確保閱兵安全。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用這場行動向普京傳遞明確信號:即便戰爭進入消耗戰階段,烏軍仍有能力將戰火燒向俄羅斯腹地。
這種“以牙還牙”的戲碼,已成為俄烏沖突的常態。
而就在雙方激烈交火之際,第三輪俄烏談判的時間和地點敲定了——7月23日,還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但歷史經驗表明,談判前的武力示威往往預示著會談難有突破。
此前在第二輪談判前,烏軍“蛛網”行動曾用117架無人機突襲俄軍后方,摧毀多架戰略轟炸機和預警機,導致俄戰略航空兵損失近20%。俄軍隨即報復性發射超300架無人機及導彈,對烏能源和交通設施實施系統性打擊。
最終那輪談判僅達成戰俘交換協議,停火議題毫無進展。
此次談判前故技重施,雙方顯然仍在角力。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直言:“真正有效的談判只能在最高層面進行。”
他喊話普京直接對話,但克里姆林宮不可能接招——普京長期否認澤連斯基的執政合法性,若與其會晤無異于變相承認其地位。
關鍵時刻,波蘭的入場讓這場“死斗”平添變數。
當波蘭宣布收購冰眼公司12%股份時,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立刻警告這是“北約的情報參戰”。
這家芬蘭企業的SAR衛星能穿透云層捕捉俄軍裝甲縱隊動向,其提供的實時數據讓烏軍炮兵在哈爾科夫反攻中,創造過8分鐘摧毀俄軍指揮部的戰績。
波蘭國防部長的表態很“商業”:“我們只是看好遙感技術投資”,但分析認為,這相當于給烏克蘭開了張“無限額的情報信用卡”。
當然了,這場博弈背后還有更大變量。
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給俄羅斯設下50天停火倒計時,威脅逾期將加征100%關稅。第三輪談判后,倒計時將進入40天窗口期。
理論上足夠安排第四輪談判,但以當前態勢看,雙方更可能繼續用無人機和導彈“說話”。烏方需要向西方證明其反擊能力以爭取軍援,俄方則試圖通過消耗戰拖垮烏克蘭意志。
分析人士指出,無人機大戰的升級折射出沖突僵局。烏軍雖難以在正面戰場取得突破,但通過襲擾俄本土制造心理壓力;俄軍則憑借體量優勢持續施壓。
這種“低效消耗”模式短期內難分勝負,而談判桌不過是另一處戰場。
當澤連斯基堅持“領土完整”不可妥協,普京要求烏方承認“新現實”時,任何停火協議都顯得遙不可及。
當波蘭的衛星、美國的炮彈、德國的坦克在烏克蘭土地上角力時,第三次談判的會場已成鏡像戰場。
俄方堅持“領土問題是紅線”,烏方談判代表則私下對媒體說“每平方公里防御縱深都能換更好的條款”。雙方一邊在戰壕里拼刺刀,一邊在談判桌下比劃手勢討價還價。
未來的50天可能見證三種結局:若俄軍突破波克羅夫斯克,烏軍將被迫退守第聶伯羅河;若僵局持續,特朗普的施壓或促使西方逼烏克蘭讓步;最危險的是波蘭等國的深度介入可能觸發北約與俄羅斯的“灰色對抗”。
值得玩味的是,歐盟突然宣布將撥款50億歐元重建烏克蘭電網——這既是對長期消耗戰的準備,也暗示西方已開始為“后沖突時代”布局。
硝煙中的波克羅夫斯克就像俄烏戰爭的微縮景觀:每一寸土地都在反復易手,每一場勝利都帶著慘痛代價。而波蘭悄悄遞出的那把“衛星之刀”,正在把東歐平原推向更不可測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