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探尋的道路上,有一位名叫王嘉飛的作者,他將目光聚焦于洛寧王范街。王嘉飛以其靈動且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如同一位細心的拾貝者,輕輕拾起王范街頭巷尾那些充滿趣味的軼事。
這些故事,仿佛就是洛寧歷史文化那波瀾壯闊長河中,一朵朵璀璨奪目的浪花,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在他筆下,有一位老藝人李邦,令磨頭村的人們難以忘懷。那是在1978年,古裝劇在時代的浪潮中再度登上舞臺。
磨頭村,作為遠近聞名的戲劇之鄉,滿心渴望著能演繹胡家戲,然而,擺在眼前的難題是沒有合適的劇本。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聽聞王范街有一位八十余歲高齡的李邦先生,他堪稱戲曲領域的“活字典”。李邦先生曾擔任過澠池縣馬騏劇團團長,當時正在王東旅社擔任館長。
于是,磨頭村決定派“我”和另外一位村民,懷著期待與忐忑的心情,前去向李邦先生求助。
李先生雖不識字,手頭也沒有現成的劇本,但他卻自信滿滿地稱,所有戲詞皆深深地銘記在自己心中。他讓我們去購置幾十本16K作業本,隨后便開始逐字逐句地口述。
每一場戲中人物的唱詞,或激昂或婉轉,道白,或幽默或莊重,乃至調門的高低變化,文武場那緊密配合的鑼鼓點,他都清晰無誤、有條不紊地講述出來。
不僅如此,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有時還親自手舞足蹈地表演各類人物動作,生動形象地展現出角色的神韻。 我們在王東旅社一住就是八天八夜,除了必要的吃飯和睡覺時間,其余時刻都沉浸在由李邦先生說戲,我倆負責認真記錄的氛圍中。
從經典的《肉丘墳》,到扣人心弦的《胡延慶出生》,再到充滿趣味的《鬧學》,還有氣勢磅礴的《火燒大王莊》以及情感細膩的《打雷》等,共記錄下八部呼家戲,寫滿了二十來本16K作業本。
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精彩絕倫的內容皆出自八十多歲的李邦老先生之口,他雖不識字,卻有著超乎常人的記憶力,口述的唱詞、道白基本無需改動。磨頭村劇團依此原汁原味地演唱,竟能連唱四天四夜,吸引了無數觀眾。
后來,磨頭村帶著李邦先生口傳的呼家戲,意氣風發地前往興華、南村對戲,之后又馬不停蹄地到河底、大明、牛曲一帶演出。憑借這精彩的呼家戲,成功唱紅了洛寧東北區。
直至今日,歲月流轉,村里的人們對李邦先生的懷念之情卻絲毫未減。他無疑是磨頭村戲劇發展道路上的恩師與奠基人,他的貢獻,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磨頭村戲劇的天空。
作者簡介:張文林,男,1948年生,洛寧縣底鄉東磨頭村人,1987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哲學系社會管理學專業,中學高級教師,多年擔任校長職務和中學畢業班教學工作,2011年退休,曾在全國多家CN刊物雜志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10余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