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舞臺上從來不乏隨風倒的國家,而中國也是從積貧積弱一步步走到今天,深知唯有強大實力才是真正的底氣。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有一個國家卻屢次對中國設障。
不僅曾試圖勒索中國10億美元,還一度拒絕中國飛機進入其領空。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在目睹中國日益強盛之后,又反過來主動示好,希望與中國展開合作,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國會接受嗎?
敲詐中國10億美元
時間回到上世紀末,中國獲得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的過程可謂困難重重。這艘從烏克蘭購得的廢棄巨艦,其回國之路的最大阻礙并非自然條件,而是土耳其的百般阻撓。
當運輸船隊途經由土耳其掌控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土方以航行安全風險高、可能影響港口通行為由拒絕放行,致使這艘寄托著中國海軍夢想的艦船在黑海漂泊了兩年之久。
在表面理由背后,土耳其最終亮出真實意圖:要求中國繳納10億美元保證金,并滿足包括購買其36架教練機在內的二十余項苛刻條件。
對于當時外匯儲備僅約2000億美元、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國,以及自籌資金購艦的愛國商人徐增平來說,這無疑是天價勒索與無理刁難。
經過艱苦的外交斡旋與談判,中方最終在作出一定妥協后,于2001年成功將瓦良格號拖回國內。盡管為此額外支付了大量拖船費與停泊費用,但這并未能阻止中國航母事業的崛起。
瓦良格號的歸來,為中國海軍現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而土耳其當時的近乎勒索行為,無疑在中土關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段黑海上的博弈,只是兩國復雜互動的開端,更令人不解的舉動還在后頭。
背信棄義與領空封鎖
2013年,土耳其軍方對中國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表現出濃厚興趣。這對于當時正積極拓展國際軍貿市場的中國軍工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突破口。
中方展現出極大誠意,不僅愿意出售先進裝備,還提出技術轉讓、協助建立完整防空體系的一攬子合作方案,期望實現雙贏。
然而事態發展卻出人意料。土耳其表面上與中方積極談判,實則將中國的報價作為籌碼,與歐美國家反復周旋。
最終,土耳其選擇了美國,將中國排除在外。這種缺乏誠信、利用中方誠意的做法,被輿論普遍認為是背信棄義之舉。
如果說軍貿競爭尚屬商業范疇,那么2020年初全球疫情肆虐時發生的另一事件,則觸及了道義底線。
一架滿載36噸中國援助塞浦路斯抗疫醫療物資的俄羅斯藍色航空貨運包機,在飛往塞浦路斯拉納卡途中突遭土耳其拒絕進入其領空。
機組被迫臨時改道莫斯科伏努科沃機場緊急加油,繞行保加利亞領空才得以順利抵達。這一人為設置的障礙,導致抗疫物資交付嚴重延誤,引發塞浦路斯政府強烈外交抗議與國際社會廣泛譴責。
在全球攜手抗疫的關鍵時刻,土耳其此舉冷漠且不合時宜。當人道主義精神被忽視,其國際形象自然受損。然而國際關系的微妙之處在于,數年后,土耳其的態度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
從關稅壁壘到合作橄欖枝
時間進入2024年,土耳其對華政策出現了令人驚訝的轉變。
同年6月,土耳其突然宣布自7月7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征收高達40%的額外關稅,每輛車最低加征7000美元。此舉意圖明顯,直指近年來在土耳其市場迅速崛起的中國品牌汽車。
頗具戲劇性的是,僅一個月后,7月5日,土耳其官方公報發布總統令,大幅調整政策,只要車企承諾在土耳其投資建廠,即可免除這項懲罰性關稅。
政策急轉彎的背后,是土耳其巨大的貿易赤字壓力和對發展本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迫切需求。土工業和技術部部長卡希爾早已透露,與部分中企的投資談判已持續多時。
這一策略調整很快結出成果。據報道,中國新能源汽車領軍企業比亞迪即將宣布投資10億美元,在土耳其馬尼薩省建設其在歐洲的第二家制造基地。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預計將親自出席簽約儀式。這并非個例。2023年底,卡希爾部長專程考察中國長江經濟帶電動汽車產業,釋放出強烈合作信號。
土耳其市場潛力巨大。2023年其汽車總銷量達123.26萬輛,同比增長57.4%,其中純電動車銷量為6.6萬輛,占比6.8%。
官方預計到2025年,電動車保有量將新增18萬輛;研究機構BMI預測,到2032年電動車銷售占比將突破30%。
為實現目標,土耳其政府正大力推行購置稅減免、購車補貼,并計劃到2030年建設100萬個公共充電樁和90萬個家庭充電設施。
目前中國品牌已占據土耳其約10%市場份額,隨著比亞迪等9個中國背景品牌持續發力,這一比例有望進一步上升。土耳其的務實轉向,既是市場規律的體現,也為雙方合作打開了新的窗口。
而在今年3月,土耳其的態度更是發生巨大轉變,在一場論壇上對中國贊不絕口。土耳其駐華大使表示,中國事務對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并對本國的投資環境極力宣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親和姿態。
不過中國對于土耳其過往的行為想必記憶猶新,即便未來有合作,也只是基于現實利益的有限合作。
回顧土耳其對華政策的演變,從黑海阻撓瓦良格號索要巨額通行費,到軍貿競標中的背信棄義,再到疫情期間阻撓人道航班,其過往行為確實給中國制造了不少障礙與損失。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土耳其如今表現出的合作意愿,清晰地印證了國際關系中一個不變的真理:唯有實力才能贏得尊重與平等對話的機會。
土耳其近期在汽車產業政策上的務實調整,主動為比亞迪等中國企業投資鋪路,正是其國家利益驅動下的理性選擇。
對中國而言,過去的摩擦是歷史的一部分,但不是拒絕合作的理由。以開放心態迎接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機遇,同時保持清醒判斷與必要的風險防范,正是中國作為成熟大國應有的姿態。
展望未來,中土關系能否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土耳其是否真正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中國的大門始終為有誠意的合作伙伴敞開,但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必然取決于對方展現出的誠意與可靠性。
過往的曲折提醒我們,唯有建立在實力與互信基礎上的合作,才能經得起風浪,走向互利共贏的未來。
主要信源
土耳其“出爾反爾”,撤消向中國采購遠程防空導彈合約——澎湃新聞2015-11-16一架從中國出發運送醫療物資飛機,遭土耳其拒入領空——環球時報2020.5.14土耳其政策大轉彎,軟化對華汽車關稅,比亞迪等中企成投資新寵——金融界2024-07-06兩會何以全球矚目?土耳其駐華大使:中國的事情對世界也很重要——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