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在片場劃掉片酬數字那一刻,大概沒人真覺得這是個“聰明”的選擇。那是在劇本還沒定、排片遙遙無期、陳佩斯甚至連房子都抵押出去的階段。當時的行業共識是:拍一個講京劇、還是黑白片的電影,根本不會有人看,更別提賺錢。
可偏偏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選了最“賠本”的那條路,甚至連凌晨四點練聲都不喊累。一句臺詞帶著北方口音的腔調,他反復錄了一百多遍,最后錄音師都說“你別再來了”。黃渤只笑,說:“再不準,這角色不像了。”那天導演陳佩斯在監視器后沉默了很久,只回了一句:“他是真信這戲的。”
外界很難想象,《戲臺》一開始的命運多么黯淡。投資方換了三撥,最早愿意出資的兩家公司前腳簽完合同,后腳就改主意。甚至有媒體報道,連排練廳的租賃費用都一度籌不齊,團隊被迫選了深夜檔練習——晚上十點進場,凌晨兩點離開。陳佩斯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那段時間導演幾乎每天凌晨騎車回家,困到在沙發上坐著睡著。朋友勸他別折騰了,他說:“這戲我做不了,對不起我爸。”
誰都沒料到,真正讓這部黑白京劇片活起來的,是短視頻平臺的一條三分鐘剪輯。沒有宣傳團隊,沒有商業包裝,靠的是年輕觀眾自發剪輯的一段臺詞:一位老藝人對年輕徒弟講“人活一口氣,戲撐一口勁”。上傳者留言說,“我爺爺是票友,看這片一邊笑一邊抹眼淚”。這條視頻在抖音播放量破億,評論區成了現實版的“票友集中營”。
有人說這片票房不高,前五天總共剛過五千萬,放在現在動輒幾億的大制作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但問題是,它只排了5%的場次,甚至很多時候只能在午夜或清晨上映。而哪怕在這樣被壓縮的排片下,它的場均上座率超過了絕大多數商業大片。影院經理感嘆說:“前幾天還沒人看,現在午夜場全滿,連旁邊便利店都多備夜宵了。”
這背后不僅僅是情懷或者懷舊,更是一次文化的逆襲。當你發現00后在豆瓣發帖請教“戲曲化妝怎么畫眉”,高校社團主動聯系劇組要劇本、想排校園版《戲臺》,這就不是一部電影的事了。這是京劇從被動“傳承”變成主動“學習”的信號。
而真正的非主流點,在于這部戲的幕后邏輯——沒有任何一個流量明星,全靠“活人干活”。導演不是營銷號捧起來的,而是憑“熬”。演員不是靠熱搜起勢,而是靠一遍一遍地背、練、唱,直到“像極了一個真正的戲班子”。
陳佩斯說過一句很重的話:“我們這代人,是靠信念撐到今天的。”在這個連網劇都要求“爆點+轉折”的時代,他堅持用黑白片拍一部講京劇的電影,還敢于排除所有套路,講一個慢到“觀眾容易走神”的故事。
這看上去很傻。但當我們看到那句“戲比天大,錢算個屁”出現在影院大屏幕上,全場鼓掌的瞬間,大概就能理解,他們為什么敢這么干。
有評論說,黃渤這步棋,是拿票房賭尊嚴,是用時間換傳承。有人不信,覺得這不過是演員立人設的套路。可真到看片那天,聽到那句發音不準但情感精準的唱詞時,你會發現:不準的不是他,是我們這代人離“戲”的距離太遠,早就忘了臺上的一招一式,是多少前人命換來的。
而如今,有人記起了。
這種事兒,平臺算法算不出來,流量公式也套不出來。只能靠一幫人,一個字一個音,磕出來、喊出來、撐出來。
《戲臺》最后有沒有賺到大錢,其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真真切切地把“戲”這件事兒,從老一輩手里傳到下一代眼前。
愿這樣的“傻事”,以后多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