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遂寧公職人員孫先生分享了其利用業余時間送外賣的經歷。孫先生曾當過消防員。去年底轉業后,分配至遂寧市船山區某單位工作。不久前,其任職單位下發了公職人員可以做副業的相關通知,他第一時間行動了起來——每天下班后送外賣三個小時,感覺“像打游戲做任務”一樣快樂!截至7月21日,孫先生下班送外賣已有6天時間,他算了一下,兼職送外賣一天能賺100多元。除了接單送單,孫先生還通過社交平臺,分享其送外賣的經歷??吹綄O先生的分享,有人表示不解,但他表示:“沒覺得掉面子,都是服務行業?!?br/>
(7月23日封面新聞)
當公職人員孫先生下班后穿上外賣服,騎著電動車穿梭于城市街巷,他不僅賺取了每日百余元的收入,更悄然打破了人們對公職人員的刻板印象。一句樸實的“都是服務行業”,道破了不同職業本質的相通之處,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勞動的價值與尊嚴。
打破偏見,公職人員也有煙火氣。在許多人的固有印象里,捧著“鐵飯碗”的公職人員理應“高枕無憂”,兼職送外賣似乎顯得“不合時宜”。質疑“工作太閑”的聲音,揣測“何必自討苦吃”的議論,背后往往是對公職人員真實生活狀況的想當然。身處基層崗位的公職人員,多數薪資并不豐厚,同樣承受著房貸、育兒、贍養老人的現實重壓,他們的生活同樣充滿人間煙火。孫先生的選擇,不過是用雙手改善生活的樸素追求,無關“掉面子”,反而透著腳踏實地的真誠。
對比少數試圖通過“吃拿卡要”滿足私欲的害群之馬,依靠送外賣貼補家用的勞動姿態,無疑顯得干凈而坦蕩。2016年安徽副鎮長兼職開網約車被處分曾引發爭議,如今多地明確公職人員可從事合法副業。這種政策的進步,既體現了對個人正當權利的尊重,也清晰劃定了“勤勞致富”與“以權謀私”的界限:勞動所得,永遠比灰色收入更有底氣。
俯身基層,服務者更懂服務的意義。“都是服務行業”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職業自覺。當孫先生敲開千家萬戶的門,遞上熱騰騰的餐食時,他接觸的是最真實的民生圖景:上班族趕時間的焦慮、獨居老人等待的期盼、小店老板忙碌的身影……這些在文件報表中讀不到的細節,在走街串巷中化作最鮮活的體驗。
這份體驗對公職人員而言尤為珍貴。當他們回到工作崗位,處理群眾訴求、制定政策措施時,腦海中或許會浮現送外賣時遇到的鮮活面孔,更能深切體會“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分量。這種從實踐中獲得的共情力,比任何培訓都更能滋養務實的工作作風。
勞動最美,職業尊嚴在于堅守本分。孫先生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在于他用行動詮釋了“勞動最光榮”的樸素真理。無論是端坐辦公室處理公務,還是騎行街頭送餐,只要堅守本分、盡職盡責,便是值得尊重的職業選擇。公職人員的“面子”,從不在于職業標簽的光鮮,而在于是否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勞動者的“尊嚴”,也從不因崗位差異而有高低之分,只看是否憑雙手創造價值。
當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公職人員首先是普通人,有生活壓力,也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他們的選擇就能少些非議,多些理解。那些利用業余時間合法兼職的公職人員,只要守住“不影響本職工作、不濫用職權”的底線,就值得掌聲——他們用勞動證明:職業有分工,人格無高低,靠雙手吃飯的人,永遠值得驕傲。
公職人員下班送外賣,“賺錢養家”比“以權謀私”強百倍。雖然每天才多收入100多塊錢,可這錢花起來舒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