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似乎每到夏天人們都會感慨一句“最熱夏天”,只不過,這越來越不像一句玩笑。
今年夏天,全球多地再度刷新高溫紀錄,曾經以為遙遠的“氣候變暖”,如今越來越影響生活。
空調成為剛需,城市陷入“熱島”包圍,極端天氣更頻繁也更猛烈。面對這個愈發炙熱的世界,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還是還有什么事,是我們此刻就可以開始做的?
“東北人排隊裝空調”沖上媒體熱搜
蘇格蘭氣候科學家馬特·溫寧(Matt Winning)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嘗試打破這種“無能為力”的情緒,但他不是在講臺上傳道,而是在脫口秀舞臺上講“氣候段子”。
幽默又不失嚴謹,引人發笑又催人深思
在《熱爆了》中,溫寧利用自己環境經濟學家的專業背景,將幾十年來人類對氣候變遷的研究成果融入詼諧的講述中,致力于為氣候變化切實地做點什么。
01
脫口秀+氣候科普
讀懂氣候變化究竟是什么
正如溫寧自己所說,氣候變化“本身并不好笑”,但他擅長從艱難話題中發掘笑點,通過滑稽段子和機智諷刺引人發笑。
例如,用一個妙趣橫生的段子將“氣候變化”比作一段逐漸破裂的親密關系。他說,大多數人對氣候變化的了解,就像對伴侶工作的理解——以為自己知道,實則一問三不知。
為了讓讀者更易理解,他用戀人突然迷上健身為喻,描繪了氣候變化從微妙變化到徹底轉變的全過程:一開始只是偶爾健身,漸漸沉迷其中,最終徹底改變了生活方式并另結新歡,而你則在事后才猛然醒悟——一切都早有征兆,卻被你忽視了。
受極端天氣影響下的城市
這就像地球氣候的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劇變,而是在你日常熟悉的背景中,悄然改變了面貌。
在這則類比背后,溫寧還用科學語言解釋了氣候與天氣的區別。天氣是短期的、瞬息萬變的,而氣候是長期的、平均化的趨勢,因此天氣難預測,而氣候變化卻可以通過長期數據觀察和確認。
全球變暖并非自然變化的結果,而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的異常升溫——升溫速度遠遠超出地球自然周期的節奏。本應進入冰河期的地球,卻被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推遲了數萬年。
1850~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距平(相對于1850-1900年平均值),圖:國家氣候中心
太陽并不是罪魁禍首,因為只有地球近地表區域在升溫,而高空平流層卻在降溫,表明是人類活動導致了熱量在地球表層“滯留”。
2022年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及增幅變化趨勢
圖:WMO《2022年全球溫室氣體公報》
總之,所有證據都指向一個事實:地球正越來越熱,氣候正越來越糟糕,而我們每個人都難辭其咎。
02
世界何日完結?
氣候變化的引爆點在哪里?
電影《后天》有這樣的劇情:洋流突然靜止,整個地球變成一個滑雪村。這一切并非完全是一種腦洞,未知盡頭的變暖可能會導致地球當前狀態發生突變和劇變。
這些引爆點并非虛構,而是科學界長期關注的高風險機制,它們本身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但一旦啟動,后果將是星球級別的巨大動蕩。溫寧指出,可以把引爆點想象成你在玩疊疊樂游戲時經常作出的選擇。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的開幕影片
他從冰蓋融化談起,指出雖然東南極冰蓋暫時穩定,但格陵蘭島和西南極的冰蓋則可能在氣溫升高1—4℃中迎來坍塌的引爆點,最終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6到7米,淹沒眾多沿海大城市。雖然這一過程可能耗時千年,但一旦啟動將不可逆轉。
1980~202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距平(相對于1993-2011年平均值),圖:國家氣候中心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要素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核心機制——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這種洋流每天轉移的熱量相當于一萬個核電站,是維持全球氣候平衡的關鍵。
隨著格陵蘭融冰帶來的大量淡水進入北大西洋,這一洋流系統正面臨減弱乃至終止的風險。如果它停止流動,將可能引發全球氣溫和降水格局的劇烈變動,如電影中那種極端天氣并非毫無科學根據。
與此同時,地球深處還潛藏著另一顆“定時炸彈”——甲烷水合物(俗稱“火冰”)。這些潛伏在永久凍土和海底的甲烷氣泡一旦因變暖而被釋放進入大氣,將對溫室效應產生放大效應。據估算,僅僅是升溫3℃所釋放的碳,便可能再將全球氣溫推高0.5℃,形成自我加速的惡性循環。
而在地球陸地的另一端,亞馬孫雨林也正因持續干旱和火災而逐漸退化為草原,不但碳吸收能力大減,其碳排放甚至已超過吸收。這不僅威脅著全球碳平衡,也危及其中生活的土著群體和數千種物種。
火冰(左)和被破壞的亞馬孫雨林(右)
溫寧指出,這些引爆點的共同特征在于其不確定性與危險性的共存:我們不知道它們何時會被觸發,但一旦發生便無法挽回。也正因如此,我們必須提前防范。
他強調,人類當前對地球系統施加的壓力已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而避免跨越這些臨界點、控制升溫幅度不超過2℃,已成為我們對未來負起責任的最基本要求。
03
我們能否做出改變?
改變真的能奏效嗎?
那么,我們能做些什么?你或許希望聽到這樣的答案:“只需干一件事——多吃豆類,一切就都會好起來。”可惜,事實上這個問題要復雜得多。
據估計,在2020年,如果全球10億中產人士竭力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減少碳足跡,那么全球碳排放總量可以減少1/5。雖然勞師動眾,但是結果好像也沒那么明顯。
在更多時候,尤其是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人們之所以作出不理想的氣候行動決定,是因為真的選擇有限。溫寧也指出,那些造成最多氣候變化的人——化石燃料行業和富人——需要承擔責任。但這件事仍需要所有人團結起來,擱置分歧。
1850年-2023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距平序列
圖:中國氣象局
溫寧認為,要阻止氣候變化,我們需要拓寬對“做”的理解,不應僅局限于個人行動,而應包含更廣泛的變革。他指出,真正有效的是通過影響他人,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化行動。
通過在私人生活、職場生活和政治生活做出改變,這些行動將不僅有助于減少自己的碳足跡,還能傳遞市場信號,促進新技術和綠色產業的發展。
而工作場所的可持續發展倡議和政策改變同樣重要。企業和機構在實現零排放方面的努力,可以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他鼓勵人們參與地方和國家層面的政治行動,推動更強有力的氣候政策。
他把人類比作正在經歷“全球最糟糕的互動式冒險故事”的參與者,每個人其實都是劇情走向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無奈的看客而是有力量的作者之一,就能找到改變結局的機會。
-End-
封面圖|視覺中國
觀點資料來源:《熱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