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上19:00,常州奧體中心迎來蘇超第七輪焦點戰——常州隊主場迎戰徐州隊。當賽場內的吶喊聲漸起,場外的贏球能量補給站、筆畫守護祝福角、制勝超燃集結社早已熱鬧起來。湯曄沖泡咖啡的流程熟練流暢,殘疾手藝人的絨線鑰匙扣整齊陳列……這些身影的背后,是市殘聯以“搭建平臺、精準賦能、推動共融”為核心的持續深耕:從技能培訓到資源對接,從場地協調到渠道開拓,市殘聯一步步讓殘障群體借著蘇超的平臺,把“用雙手創造價值”的故事,寫進了常州的夏夜。
贏球能量補給站——煙火氣里的“自強答卷”
“剛出爐的麻糕,嘗嘗!”馮金垚的聲音帶著些許靦腆,卻足夠清晰。這個孤獨癥青年正麻利地將麻糕裝進紙袋,遞到球迷手中。作為江蘇首位領取營業執照的孤獨癥創業者,他的麻糕攤從街頭小推車走進蘇超賽場,全程離不開市殘聯的“全鏈條扶持”:8年前他從特教光華學校畢業后,市殘聯主動對接街道申請合規攤位,建議他學太極、游泳、雙節棍等運動提升手眼腦協調性;為拓寬渠道,殘聯幫助對接養老院、學校開展分享活動,讓他的故事成為“殘疾不是‘不行’的理由”的生動注腳。
一旁的鯨落無聲咖啡攤前,聽障人士湯曄正在手語志愿者幫助下與球迷交流。兩歲時因疾病失聰的他,能從上市企業員工轉型為咖啡店主,關鍵在于市殘聯的“階梯式賦能”:2022年協調三堡街市集攤位讓他試水創業;首店因客流量不足閉店后,市殘聯又和經開區、遙觀鎮殘聯一起為他落實場地,2024年9月在遙觀市民中心重開“鯨落無聲咖啡”,如今他已能獨立運營店鋪,用行動證明“無聲世界也能發光”。
筆畫守護祝福角——指尖上的“共融密碼”
“這個足球鑰匙扣真精致!”球迷們拿起“集美+”美麗工坊的絨線鑰匙扣細細摩挲。攤位后,周琴正帶著6位殘疾姐妹整理展品。這個藏在新橋街道“愛立方”殘疾人之家的工坊,是市殘聯“非遺+就業”計劃的典型成果:2023年殘聯牽頭成立工坊,專門請來非遺傳承人駐點教學,指導她們將常州恐龍園等地域元素融入鉤針作品;為解決銷路難題,殘聯協助注冊“集美+”品牌,對接電商平臺打通線上渠道,讓“閑時縫補”變成了“穩定收入”。正如周琴所說:“現在有人等著我們交貨,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是殘聯給的底氣。”
隔壁的心家園展位上,“常州贊剛”的大字配合萌趣的踢球小恐龍,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些融合常州名勝與蘇超元素的設計,源于市殘聯的“跨界聯動”策略——牽線高校設計專業師生與武進心家園“美麗工坊”里20多位殘疾姐妹共同創作,既保證作品創意,又貼合市場需求。更關鍵的是,殘聯搭建了“培訓-接單-結算”全閉環體系:從技能培訓到訂單分配,再到收益結算,全程透明規范,讓殘疾姐妹實現“住家就業”,真正從“伸手接補助”變成“伸手遞作品”。
馨扶殘疾人之家的錫制品展位前,球迷正對著刻有“常州·蘇超”的項鏈墜端詳。作為省級“美麗工坊”試點,這里的每一步發展都有殘聯的精準支持:前期調研發現殘障群體“缺技能、沒門路”,便立即請來非遺傳承人傳授錫雕手藝;了解到賽事文創需求后,主動對接蘇超賽事方敲定專屬印記; 康馨殘疾人之家的大齡智力、精神殘障人士,正專注地制作含“蘇超”元素的徽章、冰箱貼、彩漆、常州地標模型。針對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市殘聯設計了“漸進式技能培訓”:從簡單粘貼到彩漆繪制,分階段教授技能,最終讓他們能獨立完成作品。這些手作不僅是商品,更是殘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社會連接紐帶”,讓他們通過勞動被看見、被認可。
制勝超燃集結社——互動中的“力量傳遞”
“要個蘇超主題的手扇!”球迷的聲音傳到是軍耳中時,他正低頭調墨。作為常州市聾協主席,聽障的他能讓畫筆成為“發聲工具”,離不開市殘聯“文化助殘”的長期投入:多年來持續為他提供書畫展參展機會,此次特意對接蘇超組委會設置展示區,讓他的作品從“個人創作”走向“賽場焦點”;他的手扇、書簽成為球迷珍藏的紀念品,正是殘聯“讓特殊才華被看見”理念的生動體現。
隔壁的書案前,下肢殘疾的常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王瑤正揮毫書寫“常贏”“進球”等祝福。受邀參與蘇超現場互動,是市殘聯“拓寬展示平臺”工作的一部分——市殘聯的幫扶不只是在技能就業,也注重殘障群體在文化領域的參與,通過書法、繪畫等形式,打破“殘疾=能力受限”的偏見,讓藝術成為連接殘健群體的橋梁。
閑暇客木工坊與市殘聯合作的技能培訓成果也在現場展示:殘障學員制作的“常州·蘇超精神”實木木牌、恐龍拼裝模型,背后是殘聯“按需定制”的培訓方案——針對殘障群體特點設計木工課程,從基礎工具使用到成品打磨,循序漸進培養能力,最終讓曾被認為“無法完成精細動作”的學員,用作品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些故事里,有殘障群體的汗水,更有市殘聯的堅守——不是簡單“給幫助”,而是系統“建機制”;不是單純“扶一把”,而是用心“搭舞臺”。從前期調研需求到中期資源整合,再到后期跟蹤服務,市殘聯以蘇超為媒,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殘障群體的發展機遇,讓“殘健共融”不僅是理念,更成為賽場內外可觸可感的現實。
常州市殘聯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蘇超賽場外的這些身影,是我們‘精準助殘、賦能共融’理念的縮影。我們始終相信,殘障群體缺的從來不是能力,而是被看見的機會、施展的平臺。從技能培訓到就業對接,從文化展示到社會參與,我們做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拆掉‘標簽’的墻,讓殘障群體憑手藝站得穩、靠勞動贏得尊重。蘇超的聚光燈會熄滅,但‘殘健同行’的腳步不會停。”
賽場終場哨響時,湯曄的咖啡杯空了,殘疾手藝人的展品少了大半——這些“空”的背后,是“滿”的價值:自立的底氣、尊嚴的分量、融合的溫度。而這一切,恰如蘇超賽場所傳遞的拼搏與協作,當賽場內的球員為勝利奔跑,賽場外的他們用雙手追逐熱愛,殘健共融的力量在攻防與叫賣中交織,讓這個夏夜的常州,既有競技的熱血,更有生命的蓬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