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順縣東寺頭鄉黃崖溝村的山路上,每天清晨都能見到一個特殊的身影。
53歲的秦海松踏著熟悉的小徑,走向今日輪值照顧他的村民家。
他先天聾啞且智力僅如十歲孩童,雙親早逝,無親無故,卻在這個僅有40戶人家的小山村里奇跡般地擁有了26個“家”。
二十年來,這個輪回從未間斷,26戶村民以兩天為周期輪流照料他的飲食起居,在太行山深處書寫了一部超越血緣的人間大愛史詩。
2003年的黃崖溝村面臨一個揪心的難題:秦海松的最后一位親人——大伯離世,這個先天殘障的中年男子徹底成了孤兒。
他的人生充滿不幸的烙印:先天聾啞伴隨智力障礙,13歲時父母雙亡,只能依靠大伯大娘艱難生存。而隨著大伯的離世,秦海松連生火做飯都成了問題。
村干部回憶,他燜的米飯半生不熟,搟的面條又厚又硬,經常把食物放壞了也吃不完,日漸面黃肌瘦。
時任村支書桑春玉憂心如焚,召集村民商議。令人動容的是,無需過多動員,26戶村民當即自發報名,其中25戶在會議現場就站了出來,不久后又有一戶加入這支愛心隊伍。
這個散居在5個自然村、僅有99人的山村,用最質樸的方式接過了照顧“孤兒”的重擔。從此,秦海松的命運齒輪開始了全新的轉動。
“兩天輪值制”是村民們精心設計的方案——既減輕單戶負擔,又便于秦海松記憶。
令人驚嘆的是,順序二十年來從未更改。村子被一道深溝隔開,部分村民住處較遠,但秦海松卻將輪值表刻入腦海。
每到第三天清晨,他總會準時出現在第三戶村民門前,從未錯過。
村民的關懷滲透在日常點滴中。盡管秦海松看不懂時間,但看見別人戴手表,他眼里流露的羨慕讓村民立刻買來一塊機械表送他;他喜歡收音機,馬上有人將收音機放入他手中。
村醫桑建成更成了他的“專屬醫生”,無論頭疼腦熱,總是第一時間趕到,從未收取分文藥費。
村民王永紅家中,一碗拉面熱氣蒸騰。“海松胃不好,吃大米飯常捂著肚子,但吃面條能痛快吃兩大碗!”
王永紅夫婦一人遞水一人拿藥,目光溫柔地看他吃完。
此時,71歲的王用材老人突然匆匆進門,用方言急切叮囑:“記得給他吃下火藥!昨天好像牙疼。”
——這位前一天剛結束輪值的老人,心仍系在秦海松身上。
早在2002年,村里就為秦海松筑起一座全磚房。在清一色石材建筑中,這棟特別的磚房成為“集體責任”的象征。
考慮到他生活無法自理,村里嘗試過各種方案:燒煤怕中毒,燒柴恐失火,最終購置了電暖器。
盡管他整夜不關電暖器和電燈,導致每月電費高達200多元(相當于普通村民的4倍),但無人抱怨。
在政策保障方面,秦海松作為五保戶每年享有9000多元補貼,村里還持續為他申請其他補助。
村支書坦言:“樸素平凡的黃崖溝人,用一言一行踐行著扶危濟困的中華美德。”
這份擔當超越經濟支持,轉化為日復一日的熱飯暖衣與真誠笑容。
村民們從未將秦海松視為負擔,反而視他如寶。在精心照料下,他除了輕微胃病外身體健壯,臉上總洋溢著無憂無慮的笑容。
更可貴的是,村民們手把手教會他劈柴、播種等農活。如今他已成為務農好手,用勞動回報每一戶村民的恩情。
“他很可憐,大家都把他當寶,”一位大娘抹著淚說,“如果咱也像他這樣,是不是也能有人幫助咱?”
這份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正是支撐26戶家庭二十年如一日的精神源泉。而秦海松每次輪換時歡快的腳步,則是對這份深情最純凈的回應。
2025年7月,當秦海松的故事通過視頻傳遍網絡,村民面對鏡頭承諾樸素而堅定:“我們會一起陪伴他,一直看到他老去。”這句承諾背后,是二十六顆心共同跳動的聲音。
晨曦微露,秦海松又一次踏上山路。手腕上的表針無聲轉動,他或許永遠讀不懂時間,卻讀懂了二十六戶門扉后永遠敞開的溫度。黃崖溝的炊煙升起之處,26把鑰匙打開同一扇心門。
在這個99人的小村莊里,一群人用二十年光陰證明:最深沉的文明,不在史書典籍,而在溝壑縱橫的土地上,在遞過一碗熱面的掌紋間。
山路彎彎,二十六戶燈火,照亮一雙混沌的眼。二十年未涼的一碗飯,是人間最準時的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