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大決戰的信號,已經非常明確了。而偏偏在這個時候,美國官員卻提醒北約成員國:一直在力挺俄羅斯的中國,其實有其它目的。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決戰前夕的詭異氛圍
咱們先看看美國的動作。特朗普上臺后,本來承諾要快速結束戰爭,可實際情況復雜得多。他先是給俄羅斯下了通牒,說如果50天內不和烏克蘭達成停戰協議,就對俄羅斯加征100%的關稅,還包括二級制裁,針對那些繼續和俄羅斯做生意的國家。
這一招看似是針對俄羅斯,實際上是想通過經濟手段逼俄羅斯讓步,因為俄羅斯經濟依賴出口,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
可就在特朗普施壓的時候,美國官員卻把矛頭指向了中國。當地時間7月22日,美國常駐北約的官員惠特克在接受福克斯記者采訪時,當眾提醒北約32個成員國,他表示現在的當務之急其實不僅是盯住普京,而是“必須要懲罰中國”。
惠特克認為,中國力挺俄羅斯其實從一開始就有其他目的,中國的目的是:通過這場歐洲戰場上的戰爭,牽制住美國及其盟友,使美國和盟友無法專注于其他戰略任務。
這話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好像中國真的在背后搞小動作一樣。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不過是美國的老套路了。他們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戰略意圖強加給別人,把中國當成假想敵。
就像之前,美國在西太地區受挫,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受到挑戰,他們就把責任推到俄烏戰爭上,說是因為被俄烏戰爭牽制了。
但實際上,美國在西太受挫的原因,一是美軍造艦能力及整體實力衰弱了,二是美國在國際上綜合影響力的下降,導致他們對亞洲盟友的控制度下降了。這些都跟俄烏戰爭沒有任何關系。
中國立場:事實勝于雄辯
面對美國的無端指責,中國外交部早就明確表態,始終堅持“對話談判是唯一可行出路”,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中國在俄烏沖突中一直保持中立,主張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這一點,全世界都看在眼里。
中國和俄羅斯互為兩大鄰國,有著漫長邊界。兩國從過去的曲折經歷中汲取教訓,探索建立了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中俄之間有著正常的經貿往來,尤其是能源貿易。中國從俄羅斯進口油氣,是為了彌補自身能源缺口,保障14億多中國民眾的需求。如果中國不從俄羅斯進口油氣,又該從哪里進口呢?難道要讓中國民眾在能源短缺中生活嗎?
而且,中國在解決烏克蘭危機方面一直積極開展外交斡旋。中國還同巴西等全球南方國家發起“和平之友”小組,為推動俄烏和談發揮了積極作用。
反觀美國,他們一邊指責中國挺俄,一邊卻在不斷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特朗普上臺后,雖然承諾要快速結束戰爭,但實際卻恢復了對烏克蘭的軍援,甚至批準向烏克蘭運送更多防御性武器。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是真心想推動和平。
美國的真實意圖
美國官員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渲染“中國挺俄有其他目的”,其實是有其真實意圖的。
首先,轉移國內矛盾。特朗普上臺后,雖然承諾要快速結束俄烏戰爭,但實際進展并不順利。美國國內對他的不滿情緒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官員把矛頭指向中國,試圖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外部,緩解自身壓力。
其次,遏制中國發展。美國一直把中國視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在俄烏沖突中,美國渲染“中國挺俄有其他目的”,就是想在國際上孤立中國,削弱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最后,維護自身霸權。美國一直試圖維護其在全球的霸權地位,而中國的崛起對其構成了挑戰。通過渲染“中國挺俄有其他目的”,美國試圖拉攏北約成員國,形成對中國的包圍,維護自身霸權。
但美國的這些意圖是不可能得逞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信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俄烏沖突一定能夠得到和平解決,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也一定會遭到失敗。
信息來源:
澎湃新聞:特朗普“重大決定”壓力下,俄烏又“默契”上演和談戲碼?
環球網:美媒:消息人士稱,特朗普正考慮自上任后“首次”批準向烏提供新資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