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這句話完美的形容了近兩年復出成功的刀郎,和所謂的“早年大弟子”王瀚儀!
這兩年,刀郎帶著新作強勢回歸,那股勁誰都能看見,而臺上的刀郎,風采依舊,身邊那幫子新搭檔,像郝雷、趙天蔚他們,配合得那叫一個默契,音樂玩得溜得很。
這一熱鬧景象,難免讓熟悉刀郎過去的老樂迷們想起一個人:王瀚儀。
這位曾經和刀郎走得近、一起闖蕩的老搭檔,如今卻已成了“外人”,不過看完他當年那些撇清關系、自抬身價的操作,他融不進去,真的是活該!
要講王瀚儀和刀郎的故事,得倒回去二三十年,那時候的王瀚儀還叫王磊,一個才13歲的四川娃,老家在達州。
懷揣著對音樂的懵懂熱愛,他拜在了內江的音樂人羅林門下學藝,這位羅林老師,就是日后火遍大江南北的刀郎。
那時候的師徒情,是真的“跟師父走”,小小年紀的王磊,先是跟著師父從老家到了遙遠的海南島,后來又輾轉去了更遼闊的新疆。
這一路跋涉,不是游山玩水,是扎扎實實地學本事,刀郎手把手教他彈鍵盤、教他編曲子、教他怎么制作音樂。
可以說,王磊從一個啥也不懂的毛頭小子,一點點蛻變成后來我們知道的、那個能創作、能彈琴、能制作、偶爾還能唱兩嗓子的“多面手”王瀚儀,他這身音樂本事,根基都是跟著刀郎打下的。
至于“王瀚儀”這個名字,他自己也沒說過是小時候就琢磨好要大用了,反正后來就這么叫開了....
在海南的那段日子,是師徒倆共同打拼的歲月,刀郎憑著一身音樂才華和闖勁兒,在海南的演出圈里很快混出了名堂,站穩了腳跟。
就這樣,王瀚儀在海南扎根下來....
時間到了1996年初,刀郎在海南遇見了后來相伴一生的妻子朱梅,沒多久,他就告別了椰風海韻,帶著家人去了新疆發展。
師徒倆在海南島的這段共事,算是告一段落,但別看隔著千山萬水,刀郎這師父對徒弟還是挺上心。
1999年,王瀚儀接到了師父從新疆打來的電話,叫他過去,王瀚儀二話不說,收拾行囊去了新疆,在那里一待就是半年。
這趟新疆之行,可以看作是他音樂路上的又一次充電,但真正的重大轉折點是在2004年。
那一年,刀郎憑借《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專輯真的火了,紅得一塌糊涂,無人不知。
正在事業巔峰的刀郎,并沒有忘記這個跟著自己多年的徒弟,他做了一件挺暖心的事,專門自己開車跑到了王瀚儀當時待的安徽馬鞍山,誠意滿滿地再次邀請他去新疆。
這份情意,王瀚儀自然沒拒絕,王瀚儀把師父這第二次邀他赴疆,看作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第三次轉型”。
在這之后,他算是完成了從演奏者到創作、再到音樂制作人的徹底蛻變,自己總結的“人生三部曲”圓滿達成。
王瀚儀在多個場合都坦言,沒有刀郎的精心栽培和一次次提供的寶貴機會,就沒他的今天。
即便后來王瀚儀離開了新疆,各自發展,按他的說法,師徒聯系也沒完全斷。
他說刀郎在北京生活工作期間,他去探望過兩三次;馬鞍山搞詩歌節,他還親自給刀郎打電話發出過邀請,刀郎去了并唱了歌,那段視頻他一直保存著。
更近一些,王瀚儀說他在刀郎歌迷的見面活動上做過工作人員,也在刀郎某次成都的演唱會上當過表演嘉賓。
只不過,平時的聯系,聽起來主要是逢年過節的禮節性問候了....
也就是在刀郎重新復出之后,王瀚儀被邀請上了一次采訪,當被記者問起是否認識刀郎現在團隊里的人時,王瀚儀報出了郝雷和趙天蔚的名字。
但當記者直指核心地問:你當年也是老搭檔了,團隊里還有認識的老人兒,可為什么這次巡演同臺演出就沒你呢?
聽到這個問題,王瀚儀的回答透著一股子困惑:說實話,我也很想知道為啥,我特別想上去舞臺,我現在也不清楚為什么就輪不上我,我都恨不得沖到負責演出的張旖旎那說,讓我上去彈一曲吧!
說這話時,那份渴望重歸舞臺、重拾與老師并肩演出的心情,聽著真挺強烈的。
而聊到未來,王瀚儀表達得非常直接:他一直在那兒等著,盼著“羅老師”的召喚。
他還深情回憶道:從小到大,他對刀郎那真是言聽計從,“師父說往東絕不往西”,從未也不敢違抗師父的意思。
采訪的最后,王瀚儀對著鏡頭,帶著真感情說了一句:“我想你了。”
這份思念,結合他在海口刀郎演唱會現場,不顧一切高喊“羅老師,王磊在這里”的舉動來看,顯得格外真實。
可現實就是現實....
這次轟轟烈烈的全國巡演陣容里,啟用了趙天蔚等人,卻獨不見當年那位全能徒弟王瀚儀的身影。
這背后的緣由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兩位當事人心里最透亮,而這事越鬧越大到網上時,可沒少被議論....
網上直播間里,關于這段師徒情,討論得挺熱鬧,有老樂迷想起來,刀郎公開提過的徒弟就兩位,這“大師兄”王瀚儀這些年在各種場合提起老師的次數不少,另一位“師妹”云朵反倒沉默是金。
有人覺得,刀郎沉寂那些年,王瀚儀似乎沒緊跟著老師,還去給師妹捧過場,如今看老師又火了,又頻頻把師生情掛嘴邊,有點“蹭熱度”的意思。
當然,也有很多人為刀郎說話,覺得人家格局大得很,才不會斤斤計較什么“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這種小肚雞腸。
據說師徒倆其實早就好聚好散,各走各的路....
而再回看刀郎在蘇州沉淀的那幾年,憑他的音樂修為和人脈,拉起一支匯聚各路音樂高手的精英團隊,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仔細看他現在的團隊構成,核心是音樂本身,是圍繞刀郎藝術創作的專業團隊,早年那種明確的“師徒帶學生”的身份標簽,確實淡化了,更沒人再提“學生”這層關系了。
而那些曾經的親密合作,無論當年如何勾肩搭背、情同手足,都像是被永遠封存在了過去的某個時空中。
王瀚儀在鏡頭前反復訴說對老師的敬仰和思念,這份情意也許是真的,但時過境遷,音樂路徑分岔了,生活重心也不同了。
刀郎身邊有了新的、緊密合作的音樂伙伴,那個團隊里的每一個位置都有人在發光發熱。
至于云朵,或許也會有些遺憾,沒有預見到師父有朝一日能重新如此耀眼地站在舞臺中央。
如果能作為伴唱嘉賓站在今日刀郎那萬人矚目的舞臺上,對她本人、對歌迷該是多圓滿的一幕,可惜世上沒有如果。
刀郎的歌聲還在繼續響著,臺下的掌聲依舊熱烈。
看到他在新伙伴簇擁下神采飛揚,再想起王瀚儀那句充滿思念的“我想你了”,總會讓人有點唏噓。
可人生的際遇就是這樣奇妙,再深的師徒情義,也可能在歲月的河流里、在不同的選擇中,慢慢走向不同的岸。
那些共同奮斗的青春記憶是真真切切的,那些栽培之恩也是實實在在的,只是命運的舞臺總在變化,臺上的面孔也在輪換。
對王瀚儀來說,或許那句說不出口的“我想上臺”,和那份等待中的“召喚”,會漸漸成為一道歲月的痕跡。
而對聽眾而言,無論臺上有沒有舊相識,刀郎帶來的音樂觸動,才是那個真正不會褪色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