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圈里要說誰最敢說大實話,那魏建軍絕對算一個,他總能精準戳中行業里的那些亂象。
前陣子他就直言不諱地說:“零公里二手車就是行業毒瘤,二手車平臺上好幾千家都在賣。”
這話一出來,直接把“零公里二手車”推上了風口浪尖。這話放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還一頭霧水,覺得他是不是又在唱反調。
結果最近路透社一篇調查報道,直接把鍋蓋徹底揭開!好多車企都被曝出來靠造假搞虛假繁榮,跟魏建軍之前預警的一模一樣。
根據報道,車企們為了漂亮的銷量數據,玩起了“數字游戲”。有些車企還沒把車真正賣到消費者手里,就先給車上了保險。按行業內部的規矩,車一旦買了交強險,立馬就能算成“已售”。
于是乎,數據上,車賣出去了;實際上,車也許還在庫房里趴著,甚至還沒掛上正式牌照。極氪、哪吒這些新勢力都被卷入其中。與此同時,《中國證券報》也點名了吉利集團旗下的極氪。
極氪這邊反應很快,第一時間出來澄清,說自家那些提前上了保險的車只是展車,沒在車管所正式注冊上牌,離二手車的定義還差著一截。極氪甚至特意表示,堅決反對虛標銷量、反對“零公里二手車”這種行為。
但哪吒汽車就沒那么體面了。路透社的數據一擺,2023年1月到2024年3月,哪吒用提前上保險注冊的方式,虛增了超過6萬輛的銷量,占同期官方公布總銷量的一半還多。再加上各大二手車平臺上那些“準新車”、剛上牌沒跑幾公里、價格還比新車便宜不少的電動車,大家心里多少有點數了。
打開二手車平臺搜一圈,你會發現這種車特別多——有的車型上牌才一個月,里程數0.01萬公里,價格比新車便宜幾千到上萬。車商們的說辭也很統一:“資源車”“渠道車”“包牌包稅車”……
其實繞來繞去,說白了就是“零公里二手車”。什么是零公里二手車?行業內一般指那些已經完成登記、但基本沒跑過的“準新車”,有的甚至還沒出展廳。
它們的來源五花八門:有的是主機廠清庫存、有的是經銷商沖業績、有的是展車、試駕車、運輸中有輕微磕碰的“庫存車”。有的車企還會在新舊款交替時,批量把老款車上牌后賣給經銷商,后者再低價出給消費者。新能源車價格戰打得兇,“零公里”車越來越多,已經成了二手車市場的“新物種”。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2024年“登記日期≤3個月、里程≤50公里”的二手車已經占到全部二手車成交的12.7%,其中新能源車就占了六成以上。專家甚至預測,今年零公里二手車的總量很可能突破百萬臺。
更尷尬的是,這類車的“虛假繁榮”直接影響了行業生態。對于車企來說,提前上保險、算銷量,能減輕資金壓力,還能完成季度考核、營收目標,賬面上好看。經銷商能拿到任務返利,手上多點“資源車”還能賺一筆。消費者看著便宜,也樂意買單。看起來是三贏,實際上卻埋下了無數隱患。
首先,這種做法讓行業銷量數據嚴重失真。哪吒汽車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三年前還新勢力銷冠,現在卻成了“水分”代表。
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哪吒通過提前上保險虛增了六萬多臺銷量,實際賣到消費者手里的車還不到六萬臺。可在消費者買車的時候,很多人就是看著“新勢力銷冠”的牌面才下單。銷量成了“數字游戲”,消費者成了被誤導的對象。
其次,“零公里二手車”破壞了市場的真實供需關系。主機廠依據虛高銷量定生產計劃,結果只是制造出更多的庫存車。惡性循環之下,二手市場“零公里”新車越來越多,主機廠還以為自己賣得好,實際上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更大的問題是,買了“零公里二手車”的消費者,往往以為自己撿了便宜,實際上卻失去了新車該有的權益。新能源車企普遍宣傳“終身質保”“免費充電”,但這些福利通常只給首任車主。
一旦過戶,很多核心權益就自動消失。比如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的質保,往往只對第一任車主有效。等到你發現車有毛病想找主機廠索賠時,才發現自己早就被“踢出局”了。
更糟糕的是,目前國家對“零公里二手車”還沒有系統的監管規定。車企和經銷商如果在銷售時故意隱瞞車輛已上過牌、已過戶的事實,消費者的知情權就被侵害了。即便維權,主機廠、經銷商、平臺之間往往互相推諉,想退車、賠償都難上加難。
極氪已經有不少車主投訴,付了定金準備提新車,臨交車才發現自己買到的是已經上過交強險的“二手車”。等到維權,主機廠和經銷商就玩起了“踢皮球”,讓人無比抓狂。
還有一條灰色產業鏈,就是騙補貼。一些二手車商會利用“以舊換新”政策,用報廢車置換零公里二手車,套取國家補貼,再低價賣給市場。這種操作不僅擾亂市場,還浪費了國家資源。
很多人會問,買這種“零公里二手車”到底值不值?如果你只是想省點錢、無所謂保修、打算自用,買到一輛便宜新車也未嘗不可。但問題是,絕大多數消費者買車還是奔著“新車福利”去的。等以后用車過程中發現沒法享受免費質保、免費換電池、免費充電等承諾,吃虧的還是自己。
說到底,車企和經銷商都不該把心思用在這些“數字游戲”上。行業要想健康發展,不能靠自欺欺人的虛假繁榮。魏建軍說這是“毒瘤”,真不算夸張 —— 它不光攪亂了市場,還寒了消費者的心。
魏建軍為什么敢說大實話?他不是為了“唱黑臉”,而是看得太明白:如果整個行業都默認這種玩法,銷量數據成了“皇帝的新裝”,市場亂象只會越來越多,消費者遲早會用腳投票。到那時,吃虧的可不只是某一家企業,而是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信譽和未來。
其實,買車對于中國家庭來說,依然是一件大事。誰都不希望花了十幾萬、幾十萬,最后買到的是一臺“表面新、實則二手”的車。行業能不能對得起每一位消費者,能不能讓數據和事實對得上號,能不能讓消費者花錢買到真正有保障的產品,其實就是檢驗一家企業底色的試金石。
有時候,敢說實話的人總是被誤解。可真相終將浮出水面。希望未來的中國汽車市場,能少一點花招,多一點真誠。無論你是車企、是經銷商,還是普通消費者,大家都值得一個更健康、更透明、更真實的汽車行業。
畢竟,把車賣到消費者心里,比把車賣到銷量報表上,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