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接連發文,宣布了與日本、菲律賓和印尼三個國家完成了貿易談判并且達成了協議。
就在協議達成沒多久,日本就傳出了首相石破茂辭職的消息,據了解這份協議表面上說是平等貿易,但其實是一份極度不平等的協議。
那么這三個國家為何要屈服美國的“淫威”呢?石破茂的辭職是否也與此有關呢?
特朗普的賬單沒有討價的余地
故事的開端,是一份特朗普總統親自開出的“價目表”,與其說是貿易協定,不如說是一份清晰的指令,上面羅列著與美國做生意的代價。
這張賬單簡單粗暴:日本,想要把關稅從傳聞的25%降到15%,可以,代價是徹底開放汽車和農產品市場,送上5500億美元的投資大禮包,并且要保證美國能拿走其中九成的利潤。
至于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待遇“統一”,各領19%的關稅,作為交換,兩國都必須對美國實行零關稅,門戶洞開,此外,印尼還需額外采購45億美元的農產品和50架波音飛機。
這份賬單沒有“協商”選項,只有“接受”按鈕,它像一只無形的手,將三個國家推到了各自的決策天平前,逼迫他們做出選擇。
屈辱的協議日本國內議論紛紛
在日本,這份協議仿佛一面能照出兩種截然相反面孔的魔鏡,撕裂了整個輿論場,一面鏡子里,映出的是“屈辱”。
人們驚呼這是“廣場協議2.0”,是經濟主權的再次淪喪,汽車和農業,這兩個日本經濟的支柱與軟肋,如今被毫無遮擋地暴露在美國的沖擊之下。
巨額投資和利潤鎖定,更像是現代版的納貢,在這面鏡子前,日本是“宗主國”腳下無法反抗的“仆從國”,石破茂的簽字,是恥辱的烙印。
但把鏡子翻過來,另一面卻照出了“務實”,石破茂的內閣班底和支持者們認為,面對特朗普25%的關稅大棒,能爭取到15%已是“止損”的勝利。
他們私下盤算,協議條款并非毫無操作空間:5500億投資可以分期,拉長戰線慢慢兌現,至于民眾不買美國貨,那可不是政府的責任。
這更像是一種拖延戰術,給特朗普畫了一個他想看的大餅,可惜鏡子里的爭論再激烈,也擋不住現實的崩塌,那么石破茂的辭職,是否與這份屈辱的協議有關呢?
石破茂為何想辭職
如果說貿易協定是壓在駱駝背上最重的那根稻草,那么在此之前,這頭駱駝早已被壓得跪倒在地,最直接的導火索,是執政聯盟在參議院選舉中的慘敗。
失去多數席位,按照日本政壇的慣例,作為黨首的石破茂必須鞠躬下臺,這是無可推卸的政治責任,黨內的豺狼也早已嗅到了血腥味。
以麻生太郎為首的“麻生派”等政治勢力,正等著石破茂陷入危機,他們從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在背后施加的壓力,成了催促他下臺的倒計時。
當然,也有一種更具謀略的解讀:石破茂選擇了“背鍋”,他主動承擔簽署這份“不平等條約”的罵名,用自己的政治生命,為下一任首相和整個執政聯盟清理道路,讓他們可以輕裝上陣,免受民意的直接沖。
而這一切的背景,是日本國內早已岌岌可危的經濟,物價飛漲,民怨沸騰,石破茂內閣的支持率已跌至20.8%的冰點。
協議中開放農產品市場的條款,無異于給這團烈火又澆上了一勺滾油,他心里清楚,即將到來的秋季能源價格暴漲,將是又一輪無法承受的經濟海嘯,辭職,成了他唯一的,也是最體面的選擇。
用經濟主權,能換來想要的安全感嗎?
當天平的另一端擺上的是國家安全時,經濟的砝碼似乎就變輕了,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選擇,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馬尼拉的算盤打得直白而清晰,總統馬科斯的選擇堪稱“棄車保帥”,他用經濟上的“車”,換取地緣政治上的“帥”。
面對19%的關稅和洞開的國門,他眉頭沒皺一下,因為他得到了想要的東西:美國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條約》,在風高浪急的南海,這份安全承諾,其價值遠非金錢可以衡量。
雅加達的交易則顯得有些“模糊”,它付出的代價是真金白銀:19%的關稅,外加價值不菲的農產品和飛機訂單。
它換回的,卻是一份不確定的安全感,美國承諾“重新審查”讓印尼感到芒刺在背的AUKUS(澳英美聯盟)項目。
這像一場賭博,“審查”不等于“撤銷”,更何況承諾來自信譽飄忽不定的特朗普政府,印尼用實實在在的經濟代價,換來了一個可能隨時會蒸發的口頭善意,這筆交易是賺是虧,只有未來能給出答案。
參考資料
中國青年報2025-07-23《日本首相石破茂計劃8月結束前宣布辭職》
澎湃新聞2025-07-23《特朗普稱與菲律賓、日本達成貿易協議,透露與印尼協議細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