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先生曾這樣寫道:“一個美好的家庭,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可現實中,許多家庭的畫面卻是這樣的:
妻子眉頭緊鎖,一邊匆匆收拾碗筷,一邊高聲提醒孩子,轉頭又催促沙發上沉默的丈夫。
她的聲音總帶著急迫,生怕慢了一點。
外人眼中,她是家中最兇悍的存在。
可那一聲聲急切的“吼”,藏著多少無奈和疲憊?
母親在的地方就是家,但家是從不是母親一人的單打獨斗。
1、母親不是脾氣差,只是太累了
老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那些被指責脾氣暴躁的母親,往往背負著家中最繁重的擔子。
她們操心孩子、擔憂丈夫,盤算著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
日復一日的操勞,最終突破了她的心理防線。
民國才女蘇青,在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中袒露心跡。
她既要伏案寫作維持生計,又要獨自撫養年幼的孩子。
生活的艱辛,讓她借用文字來抒發自己的無奈。
她記錄過一件小事:
有次因寫作思路被孩子的哭鬧打斷,煩躁之下失手打翻了墨水瓶,昂貴的稿紙和未完成的文章浸染得一片狼藉。
看著墨跡斑斑的桌面與哭鬧的孩子,積累的疲憊、經濟的壓力、創作的焦慮瞬間爆發,蘇青忍不住對孩子發了火。
吼聲出口,看著孩子驚恐的小臉,強烈的自責立刻淹沒了她。
作家蘇岑說過:
“永遠不要去責怪母親的脾氣太差,因為你無法了解,她曾獨自走過多少艱難的道路。”
母親并非天生愛動怒,只是被生活的辛苦壓得難以保持平和。
那些被視作“脾氣差” 的瞬間,不過是她獨自支撐太久后的力不從心。
我們總容易盯著她崩潰的情緒,卻忘了她背后默默承擔的一切。
多一份體諒,少一份苛責,主動伸手接過她肩上的擔子,家庭的暖意自會化解她的疲憊,讓她重拾原本的溫和與笑意。
二、即便再強大的母親,也需要被寵愛
俗話說:“鋼刀雖快,也要常磨;能人再強,也需人疼。”
那些看似無堅不摧的母親,內心同樣渴望依靠與溫情
她們的剛強,常常是環境所迫。
當這份付出被視作理所當然,當疲憊得不到絲毫慰藉,再強大的心也會沉寂。
東晉名將陶侃之母湛氏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陶侃年少時家境貧寒,母親湛氏獨自撫養他長大。
為供陶侃讀書,湛氏日夜操勞,紡紗織布,手指常被磨破出血。
家中來了客人,無米招待,湛氏毫不猶豫剪下自己的長發,拿去換米,只為讓兒子不失禮數。
她還在雪夜拆了自己床鋪上的稻草喂客人的馬。湛氏這般為兒傾盡所有,默默承受生活困苦。
后來陶侃出人頭地,他深知母親的艱辛,對母親極為孝順,讓母親安享晚年,給予母親應有的呵護。
看過這樣一句話:“再堅韌的靈魂,也需要愛的滋養方能生生不息。”
母親的強大,藏著太多“不得不” 的隱忍。
她們把委屈咽下,把難處扛下,并非生來就習慣獨自面對,只是沒被給予過坦然示弱的機會。
一句暖心的問候,一次主動的分擔,哪怕是隨手遞上的一杯熱茶,都能讓她們緊繃的神經得到片刻松弛。
要知道再能扛的肩膀,也需要有人輕輕扶一把。
多給母親一些看得見的心疼與實在的呵護,讓她知道自己身后始終有溫暖的支撐。
三、家,是所有人的擔子
在小說《家》中有這樣一句話:“家不是一個人的,是我們所有人的。”
家不該是某個人獨自扛起,而應是每個人都伸手托舉。
丈夫多分擔一份責任,妻子便少一分疲憊;孩子多一分懂事,父母便添一分寬心。
唯有每個人都主動搭把手,家才能在彼此的支撐里,透出最綿長的暖意。
1、父愛則母靜
古語有言:“夫義婦順,家之肥也。”
家庭的安寧祥和,根基在于夫妻同心,責任共擔。
父親,是家中的主心骨,也應是母親的依靠。
倘若父親對家事漠然置之,母親便不得不內外兼勞,既要在外奔波謀生,歸家又要操持灑掃、照料老小。
一位有擔當的父親,會體恤妻子的辛勞,主動分擔家務,共同經營家庭。
夫妻和睦,琴瑟和鳴,母親的心自然平和寧靜。
如此,母親才能在安穩與被疼惜中,綻放從容舒展的模樣。
2、母靜則子安
很認同這樣一句話:“父母之心,人子之安樂窩也。”
母親是家庭氛圍的營造者,她的心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
若母親時常焦躁不安,孩子便如同驚弓之鳥,難覓心安之處;若母親從容平和,
孩子便能感受到和煦陽光,內心安穩踏實。
當丈夫懂得體貼分擔,孩子學會懂事體諒,用理解去撫慰,用行動去支持,母親自然能重拾那份溫柔與從容。
一個溫婉的母親,是在家人的關愛與體諒中滋養出來的。
給予母親多一分寵愛,便是為孩子多積攢一分福澤。
3、子安則家興
《大學》開篇即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家國天下,家為根本。
而孩子的健康成長、心境安穩,關系著家庭的興旺。
母親若能心無旁騖、心境平和地教養子女,孩子便能學會擔當,明事理,懂感恩。
孩子懂事孝順,家庭自然少紛爭,多和睦。
知禮孝順的子女,不僅能慰藉父母辛勞,更能為家庭帶來和順與興旺之氣。
當一個家庭,父親盡責,母親心寧,子女懂事,各安其位,各盡其分,這個家必定會蒸蒸日上,福澤綿長。
巴金曾言:
“母親并不是一個說教者,她的一生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她永遠是忘了自己地去愛人,幫助人的。”
而那些習慣于“吼”的母親,她們的聲音或許急切,姿態或許不夠優雅,但那恰恰是她們為家燃燒自己時發出的光與熱。
拋開“強勢”的表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重重責任壓彎了腰,卻依然咬牙前行的身影。
當丈夫能真正看見妻子的付出,孩子能體諒母親的辛勞,那屋內終將歡笑與幸福。
認可的話,點亮文末“愛心”,愿天下母親都能被溫柔以待,被家人深深珍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