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報記者 翟國明/文圖
從減少糾紛到增進醫患信任,從規范管理到讓醫護安心執業……近年來,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圍繞法治建設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法治醫院建設水平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扎實且富有成效的務實工作。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該院院長簡立國,深入了解該院在法治建設方面的具體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記者:在醫院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法治建設具體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帶來了哪些老百姓和醫護能真切感受到的變化?
簡立國: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安全、有序、信任的環境。法治建設,就是我們打造這個環境的“隱形護航員”。它不只是掛在墻上的規章制度,更要融入醫院運行的每個毛細血管。
最實在的變化就是“麻煩事”少了。比如,以前簽合同可能“拍腦袋”,后面扯不清,現在每份合同都要經過法制辦“法律體檢”,條款糾紛少多了;醫生看病依法依規,跟患者說清楚病情,誤會和投訴就降下來了,大家慢慢明白,按規矩來既是保護患者,也是保護自己;領導作決策也不再是幾個人商量一下就定,得先看看法律上有沒有風險。
我們有個實在想法:希望處理醫療糾紛的同事能越來越“清閑”。這不是說他們沒事干,是因前期工作做得到位,把問題解決在剛露頭的時候。醫護能安心看病,患者能放心住院,這種互相信任的勁兒,才是醫院發展的根本。
記者:醫院具體做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法治建設工作?
簡立國:我們主要從3個方面力求讓法治二字從紙面落到地面。第一,教大家懂法用法,不搞虛的。領導帶頭學,處理大事小情都得想清楚法律上有啥講究,還得定期“考一考”。對全院職工培訓時也不說大道理,就講身邊的例子:哪個醫生沒把手術風險說透,患者術后鬧矛盾;哪個病歷寫得馬馬虎虎,出糾紛時吃了虧。去年這樣的培訓搞了5次,大家一看就明白,按法律要求做,能少走彎路。
第二,建支懂行的隊伍,讓法治有人管。醫院成立了法治建設領導小組,書記和我牽頭,定期開會解決實際問題,法治工作每年都是重點;設了法制辦公室,還外聘了法律顧問。現在,不管是買設備、搞合作,還是出了糾紛,我們隨時都能問到靠譜的法律意見,不再憑個人經驗“拍腦袋”。
第三,盯著關鍵處堵漏洞,解決真問題。大事先問法:買貴重設備、簽合作協議,必須過法制辦這關;萬一真出糾紛、打官司,事后肯定開“復盤會”,找到根兒就改流程,保證不再犯同樣的錯。合同管得細:重新制定了《合同管理制度》,誰談、誰審、誰簽字都寫得明明白白,不同合同有不同流程;常用的合同,都弄了標準模板,關鍵條款都經法制辦審過,現在因合同扯皮的事明顯少了。矛盾早預防:患者有不滿,第一個碰到的人必須認真聽、好好答,小事當場解決,決不推來推去,不少小摩擦就這樣沒了;教醫生護士怎么跟患者溝通,比如費用怎么說清楚,治療效果怎么講明白,話說透了,誤會就少了;收費清單、治療方案、手術風險這些,都一五一十告訴患者,讓大家明明白白看病。
記者:法治建設是個持續的過程。面向未來,醫院在深化法治建設方面有什么更具體的打算?
簡立國:這事得一直做下去,接下來要更細更實。首先培訓要對路子,少搞大課堂,多開“小灶”。醫生就教給他們怎么把風險說明白,收費處工作人員就教給他們怎么把賬單講清楚,學了就能用。
另外,把管用的做法寫成手冊,比如怎么規范地跟患者交代病情、合同模板怎么用、投訴來了怎么處理,新來的同事一看就會,照著做就能少出問題。同時多樹些身邊的榜樣,誰嚴格按規矩辦事、誰溝通細致避免了糾紛,就好好表揚,把他們的事兒講給大家聽,讓所有人都知道:按法律辦不吃虧,溝通好了少麻煩,慢慢地讓遇事想法律、辦事按法律成為大家的習慣。
說到底,法治建設搞好了,就像給醫院裝上了平穩運行的軌道。我們的目標很樸素:讓醫院管理運行更順暢高效,讓醫護人員執業更安全安心,讓患者就醫體驗更舒心放心。法治建設的成果,最終要惠及每一位走進醫院的百姓和每一位在這里工作的同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