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中找到愛的方式
“你今日所行的善舉,人們往往明日便會遺忘,但無論如何,你仍應堅持行善;即便你心懷善意,他人或許仍會指責你自私、動機不純,但無論如何,你仍需保持友善;即便你將最美好的事物奉獻給這個世界,或許依舊不夠,但無論如何,你仍應將最好的奉獻給這個世界。”這是享譽全球的特蕾莎修女常對人們說的話,也是她畢生踐行的承諾。
有一天,特蕾莎計劃前往巴丹醫院商討工作事宜。在車站廣場旁,她意外發現一位老婦人倒在地上,看似已無生命跡象。特蕾莎蹲下仔細查看:老婦人的腳被破布包裹,爬滿了螞蟻;頭上似乎被老鼠咬出了一個洞,血跡斑斑,傷口周圍聚集著蒼蠅和蛆蟲。她迅速為老婦人測量呼吸和脈搏,發現尚有一絲氣息。于是,她趕走蒼蠅,驅散螞蟻,并清理了血跡和蛆蟲。特蕾莎意識到,若任由老婦人躺在原地,必將喪命。
于是,她果斷放棄了前往巴丹的行程,請求路人協助將老婦人送往附近醫院。起初,醫院因老婦人無家屬陪伴而拒絕收治,但在特蕾莎的再三懇求下,醫師最終同意進行治療,并告知特蕾莎:“老婦人需暫時住院,待脫離危險期后再安排靜養。”安頓好老婦人后,特蕾莎立即前往市公保健所,希望能為貧困病人爭取到一個休養場所。
市公保健所的所長是一位熱心腸的人。他仔細聆聽了特蕾莎的請求后,便帶她前往加爾各答一座著名的卡里寺院,并承諾將寺廟后方的一處場地免費提供給她使用。起初,他們遭遇了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特蕾莎修女并非印度人。然而,特蕾莎修女毫不畏懼,依然在街頭搶救眾多瀕危病人,并將他們送往收容所,為他們清洗身體,提供休息場所,這其中也包括被救助的印度僧侶。她的善舉感動了許多印度人,于是反對的聲音逐漸平息。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后,不到一天時間,修女們便將30多位最貧困、最痛苦的人安頓下來。其中有一位老人,在搬來的當天傍晚便離世。臨終前,他緊握特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說道:“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如今我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特蕾莎修女及其團隊的努力,要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顯然是不可能的。然而,特蕾莎修女有著獨到的見解,她認為人類的不幸并非源于貧困、疾病或饑餓,真正的悲哀在于人們在生病或貧困時孤立無援,即便面臨死亡,也應有尊嚴的歸宿。
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將1979年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評選為諾貝爾獎百余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獲獎者之一(其他兩位分別是1964年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和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她的仁愛之心如同溫暖的陽光,照亮了無數貧苦者的心靈。特蕾莎修女將愛的理念融入各項行動中,將自身的愛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使愛在實際行動中得以升華。
行動是愛的組成部分,失去行動的愛毫無意義。盡管行動有時會遭遇阻礙,但愛的力量卻能無限延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